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因成名作《雨巷》而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和虹口颇有缘分,他曾受邀和震旦同学刘吶鸥同住在虹口江湾路一幢3楼小洋房里,和刘呐鸥、施蛰存一起在四川北路海宁路口的公益坊开“水沫书店”。戴望舒喜欢午后三点到虹口游泳池游泳,这在当时是很潮很时髦的。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虽然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END
文章来源:音频文本选自《朗诵水平等级考试纲要》第八级文章,解说文本作者巩晓亮。
讲述人:小薇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