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方法,说是李白写此诗时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认为李白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侮辱,心中不满,就在杨贵妃跟前说李白的坏话,说李白以赵飞燕身形的纤细,讥讽杨贵妃丰腴的身形,以赵飞燕私通宫闱的事情,暗讽杨贵妃私生活不检点。
李白也因此无法立足宫廷,被迫离开,这就是“赐金放还”之事的前后始末缘由。假如李白真的在诗中隐含了这样的用意,首先与应制诗的主题大相径庭,其次李白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这是他积极寻求进入体制内并与上流社会建立联系的原因。因此,李白诗作的真正意图就是体现他对盛唐气象的认知和对盛唐秩序的认可。
如果说,李白因为这三首诗而受到排挤,或许是因为李白的才华受到了其他宫廷诗人的嫉妒吧,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总之,这三首诗成为李白人生的高光时刻,也为他离开宫廷,人生轨迹逆流直下埋下伏笔。
回到诗歌本身,继续鉴赏。如果第二首是从时间来写的话,在第三首中,诗人的目光和视野又回到眼前的现实,点明宫中的沉香亭北。这一首中的“春风”和第一首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李白的第三首《清平调》是这样写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开篇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诗人将笔墨从对仙境的描绘返回到现实的描写中。“倾国”意思是美人,当然指杨妃。
诗作的行文到此处时,李白才正面点出主题。诗人用“两相欢”三个字,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体。“带笑看”的主体人物是唐玄宗,这三个字使牡丹花、杨贵妃、唐玄宗三种形象融为一体,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人景情三位一体的章法在此处达到高峰。
由于第二句的“笑”,引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暗指唐玄宗。这一句把牡丹与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
最后一句照应主题,点明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花的地点在沉香亭北。沉香亭,顾名思义,就是用名贵的沉香木建造而成的亭子,牡丹花盛开在亭外,赏花的人倚靠着亭子的栏杆,这是一个有花、有月、有人的浪漫的夜晚。
在这个花香流动、春风怡荡、花不醉人人自醉的夜晚,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曲调从李白的口中倾泻而出。当李龟年吟唱的清平调旋律缭绕在沉香北亭的上空时,人们都陶醉在这美妙的声乐中。李白的诗歌和李龟年的歌声,不就是盛唐气象嘛?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所作的组诗,第一首以花喻人,借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和蟾宫阆苑的仙女称赞杨贵妃的国色天香之姿;第二首以楚襄王和赵飞燕的典故称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第三首把牡丹花、杨贵妃与唐玄宗糅合为一体来称赞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