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张以庆的《幼儿园》,再来看这部《小人国》有着别样的心情,它们似乎在两个极端,但其实是讲的同一种事情,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
《幼儿园》的导演重在通过真实的记录,来暴露现行体制下的教育存在种种问题,从而引发我们的关注,而《小人国》的导演重在通过真实记录,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接受孩子们的不同,让他们去做原本的自己。
《小人国》记录了一群2-6岁孩子的日常,幼儿园就是他们的国,他们是这个国家最纯真的居民,有王子、公主、爸爸、妈妈和孩子,他们共同经营着美丽的家园。
“小人”,是相对大人而言另外一种平等的身份,“国”是因为幼儿园里有他自己的法律,我们想要进入这个“儿童的国度”就必须遵守它的法律和逻辑。
这部影片刚上映时遭到了不少家长的质疑,有人专门打电话说:你拍的这是什么破幼儿园,不就是让孩子自己玩,什么都不教,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很愤怒,认为导演不应该宣传这种学校。
而这恰恰是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这个学校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不被了解的另一面,他们在这里是真正的王子和公主。
《小人国》是我们每个人为之向往的地方,在巴学园“放还自然”的理念之下,孩子们自由的缔结着伙伴关系,自发的组成群体,偶尔行为怪异或沉默不语或亲密或疏远,或发疯发怒,这些自然流淌的感情,都被老师所包容。
童年就是一颗种子,里面蕴含着未来发展机制的体质特征,而这种特质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发芽成长,展开他们的生命特质。
他们发现自己生命特质的过程就需要我们的合理引导,在爱的规则中进行教育,带着敬仰和憧憬的心情去创造种子,等待他们生命展现的机会。
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孩子理解与尊重,把属于孩子的一切都还给他们记得看完张以庆《幼儿园》的时候,我非常的痛苦,那部影片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从小性格腼腆的我,根本融入不到圈子里去,那时候老师不仅没有关心,还认为我性格孤僻。
以至于后来长大,我都一度认为幼儿园是我们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不适应,痛苦是必要的,那从来就是一个粗暴的将我们从父母身边剥离的地方。
就像《幼儿园》的开端,孩子们都在声嘶力竭的大哭着,拽着父母的衣角不肯入校,即使你在不愿意也无可奈何,你必须要接受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要被迫学会独立。
张以庆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记录着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片段,在这个全托里,孩子要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去扫卫生。在这里,会哭的孩子才会得到老师的关心,孩子们发生争执时,老师会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对错,而错的永远都是不讨欢心的孩子。
《幼儿园》在里面像一座牢笼,紧固了孩子的天性,磨灭了孩子的童真,孩子们只能趴在窗前看着外面的落叶,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抑郁。
《幼儿园》里的孩子在看窗外的世界
如果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地狱,那么《小人国》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会得到老师的尊重和悉心教导。
这里,老师不是领导者,而是参与者,他们用语言去引导孩子,建立与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成员而不是限制约束他们的成年人。
片中,有一个女孩叫辰辰,每天早晨她到学校后都不进屋,而是站在门口等一个叫南德的男孩。
南德是辰辰入校的第一个伙伴,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睡午觉、一起玩过家家,一起扫落叶,从夏天到冬天,无论是她感冒流鼻涕,还是刮风下雪,她都从不间断的等待,面对辰辰这样的举动,老师并没有干涉,只是在寒冷的时候,为辰辰加一件暖和的衣服。
老师尊重辰辰的等待,在了解到她不希望老师陪她一起等的时候,老师就会自己进屋,允许她一个人在门口等南德。这样的理解和允许是其他学校很难做到的,一年的等待,老师都没有强行让辰辰进教室,而每次都是询问她的意见,尊重她的选择,甚至还在言语上给予支持。
辰辰独自一人在等南德的到来
辰辰也在老师那里收获了爱与尊重,在南德那里收获了关爱和友谊,导演曾说,辰辰是个忧郁的女孩。她有坚定的意志,细腻的心思,有不可超越的耐心,她与南德的友谊都受到了老师很好的保护,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锡坤,面对锡坤的破坏行为,大老师并没有阻拦,而是放任他把珠子洒落一地,在我们看来,小珠子是个极其危险的东西,但是这里,老师把它们利用的很好,小小的珠子让锡坤感受了快乐,一个人在珠子的世界滚来滚去,等他玩够了,再和他一起把珠子装到篮子里去。
在《小人国》里,没有心算班、英语班、主持班,他们有的是泥巴,是被当成城堡的滑梯,他们可以在自己挖的土坑里睡觉,可以穿自己设计的衣服当成公主,可以披着红布当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