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自己的城堡里扮演公主和王子
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在自由的成长,一切都充满了童真,而老师仅仅是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时,适时地出现并解决彼此的问题。两部影片,同样都是幼儿园,同样都是教育,但是我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却有如此天差地别。
但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我们想要的孩子是听话乖巧还是自由自在?优秀的孩子是否是参加的兴趣班越多,孩子就越优秀?如果是我们自己,会不会向往《小人国》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剥夺孩子自由的权利,应该给他们童年该有的快乐的权利。
户外活动,孩子们放肆的在雪地里嬉戏打闹
2、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所谓的“问题孩子”是不存在的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讲,我们一旦给他贴上一个标签,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个标签的阴影下进行生活,我们生活中,这些所谓的标签象征的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缺点。
比方说一个孩子成绩不好,往往很多家长都会以为是孩子不爱学习导致的,因为同样的上课,为什么别人比你强呢?所以有的孩子就被打上了贪玩、不爱学习、脑子笨的标签。
同样,类似的标签还有很多,比如:性格内向就是胆小、性格强势就是欺负同学、喜欢乱拿东西就是淘气、与家长理论就是爱顶嘴,甚至还有不少家长会对自己孩子说:以后离哪个哪个小朋友远一点,他哪里哪里不正常。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希望我们在对孩子下结论时,先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就这么着急的给孩子贴标签呢?
就像张同道所说:
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是严教,棍棒教育。别人的孩子得了A,你为什么就拿不到。其实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都不相同。家长非要让他像A,他天生就不是A,他很痛苦,家长也因为孩子做不到很痛苦。
这样的教育,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爱也有错误,爱也会*人。不管家长是否优秀,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不是你的生活。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要发现孩子的特点,不是优点和缺点,而是特点,特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每个人都不可替代。
而这个观点恰恰就是《小人国》所呈现给我们的,这里的老师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在他们眼中没有所谓的好坏孩子之分。
片中的池亦洋算是一般家长眼里的坏孩子了,总是闯祸,有一次他抢了陈炳栋的木棍,从而引发了同学之间的矛盾,老师知道后并没有直接斥责池亦洋,而是循循善诱,告诉他:你这样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征服别人是没有出息的,我也相信你不会用暴力去征服别人。
大李老师在教导池亦洋:不能用暴力对待同学
最后,大李老师说服了池亦洋,把木棍还给了陈炳栋,同时,还表扬了在这一场矛盾中挺身而出为陈炳栋说话的同学,夸赞他勇敢的站出来。
老师对陈炳栋先是安慰后是鼓励,安慰他东西被抢了不要紧的,鼓励他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当他面对池亦洋的“暴力”时,大李老师鼓励他不要害怕,我们都在帮你要回你的东西,你可千万不能逃跑,我们都是在帮你呢。
老师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照顾到了每个孩子的情绪,在老师眼里,池亦洋和其他学生一样,他并不是坏孩子,只是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其他人不同罢了。
因为池亦洋总是喜欢争强好胜,所以他的好朋友都一个个离他而去,甚至全校家长一起投诉池亦洋,让他转校,但老师拒绝了。
她说:虽然好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弄走,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
我们搞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永远欺负之下或者几个月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是他最弱的。
所以,池亦洋也是这个环境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逃避“池亦洋”,现在没有了不代表以后永远没有,我们要做到是帮孩子建立强大的信心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惧怕强者。
池亦洋被老师罚反思后,池亦洋认识到了自己错了,并承认错误
而对池亦洋的教育老师也是煞费苦心,每次他犯错,老师都会让他一个人在反思角考虑,即使他骂老师是“混蛋”,老师也会心平气和的跟他讲话,让他自己好好反思自己的问题,我想,让孩子独立思考自己的错误是一个很好认识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改进自己的错误,还可以发掘出更强的组织能力。
这样的方式方法和《幼儿园》老师的大吼大骂是截然相反的,《幼儿园》的老师看到打架只会说“你是不是神经病”“你再打架就把你送回小班”“他是个坏孩子,我们大家都不要理他”。
相比《幼儿园》的教育,《小人国》的教育方式更能让我们接受,在老师的教导下,池亦洋慢慢和其他孩子走到了一起,甚至还主动帮同学解决矛盾,成为了其他同学真正的头领,而这些改变,都是大李老师日复一日坚持的结果,她更明白孩子更深处的问题,而不是单单解决表面矛盾。
即使再讨人厌的孩子也会有闪光点,如果池亦洋被开除会对他造成一生的影响,他可能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坏孩子”,会慢慢真的坏下去。而教育就是另外一种结局,帮助他改正不良行为,发掘他的闪光点,指导他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