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条:
(转自 群文阅读 微信公众号)
革命传统作品的群文教学可以尝试以下五个途径:
1 回到历史真实,情境还原学习
革命传统作品往往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距学生生活时代较远,与学生隔膜较大,学生很难理解“那一代”“那些人”的一些思想感情和做法;此外,文本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对现在的青少年而言也有些陌生。基于这种状况,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宜采取“情景还原法”,寻找和学生联系较多的文本,组建群文阅读。
2 依托自然单元,开展集约教学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能无视。传统的单元教学,往往只是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一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仍习惯单篇教学,没有发挥单元教学的功能;而群文教学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利用自然单元,实现单元的集约教学。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课文《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以及“学习抒情”(写作)和“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等板块,可整合群文进行系统教学。
教材给本自然单元确定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涵泳品味”“把握抒情”“学习批注”“精读”等。教师可以在“革命传统”这一大主题下,设置大任务:“体会家国情怀”“如何精读”;创设情境,通过朗诵、讲故事、写作等形式进行系统学习;最好采用讲读、自读、拓展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刘国枢《飞夺泸定桥》
3 打破自然单元,任务统整教学
群文教学既可以依托自然单元,更需要打破自然单元,进行不同单元、不同年级、不同册教材之间课文的*。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统编语文教材弱化自然单元的主题,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学习方法、阅读习惯等语文要素。掌握这些语文要素的同时,如何将英雄人物的“谋国”与“谋身”相结合,传承和理解革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这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要了解教材内容在不同单元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安排。
革命传统作品群文教学,难点在于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以九年级上册、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内容都是诗歌,可以在内容*理念下,设置如下大任务:学习朗诵、欣赏并创作精短诗歌;举办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编著少年成长为主题的诗集。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任务一: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分小组制作相应的表格。将这组诗歌从作者、篇目、时代背景、主题、风格、艺术手法、共同点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此环节可以重点关注*和艾青两位诗人:*作为“领袖诗人”,诗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意向雄浑;艾青被誉为“土地的歌者”,常以散文化语言入诗,感情质朴、寄寓深切、意向新奇;而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运用画面抒情,并适当穿插议论。
任务二:开展诗歌朗读比赛。学生可以自行到网上搜索相关视频进行模仿和改进,有条件的还可以举办年级乃至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
任务三: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先从艾青的作品做起,创作完成后,学生互相交换写诗评。这项活动涉及文本理解、鉴赏评价、质疑探究等多项语文能力的培养。
任务四:由课代表收集学生的创作,并排版、编著成包含诗歌和评论的诗集。可以发电子版给学生保存,也可打印成册,作为学生珍贵的中学记忆。
通过群文教学,学生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清晰、辨识度高,而且互相联系形成结构化的网络,整合其他诗歌文本,找到分析鉴赏诗歌的共同规律,增进语文知识和能力。整个初中阶段开展一次这样的诗歌大单元教学,相关课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可以保质保量完成。
4 基于单篇精读,进行“1 X”拓展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同时,也需强调对单篇文本的精读,以七年级下册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为例,根据教材单元提示和课文提示,本课的教学任务为“理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学习精读”等,教师可以组合杨振宁、丁肇中、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传记进行整合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整理出人物传记这一文体的特点,即“真实性—基于事实”和“文学性—富含情感”,由此将《邓稼先》中的六个小标题进行分类: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引子(文学性)2.“两弹”元勋—综述(真实性) |
2.“两弹”元勋—综述(真实性) |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事件1:忠厚平实(真实性) |
4.民族感情?友情?—事件2:谦虚谨慎(真实性) |
5.“我不能走”—事件3:中国男儿(真实性) |
6.永恒的骄傲—结语(文学性) |
其次,把握文中一首关键的歌曲《中国男儿》,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版”“中国海军版”“华为高管齐唱版”三个版本的《中国男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从歌词中选一个短语概括邓稼先这位“中国男儿”的一生,你选哪个?
学生分组讨论后,认为“只手撑天空”“峨峨昆仑”“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等歌词都比较合适。其中最受学生认可的是“奇丈夫”这三个字。学生结合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对他作为科学家的理想抱负、人生选择和“以身许国”等都有较深的理解和体悟。
©wikipedia,杨振宁兄弟(左、右)与邓稼先(中)
最后,引导学生基于《邓稼先》的故事,选择另外一位中国科学家,写一篇人物传记,要体现“真实性”和“文学性”。由于易于模仿,基础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查询资料后仿写出优秀文章,而后学生传阅分享、互相点评,将革命传统精神和语文技能训练都落到了实处。
5 利用生活资源,开展大语文实践
革命传统教育还可以采取跨学科学习方式。自古“文史不分家”,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内容关联度大,可以相互借力、互相补充;物理、化学等理科相关成就也可以为语文所用,如关于嫦娥号探月、火星探测等科技发展,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自然也不能忽视。
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不但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具体包括学习成果展示、宣讲和社会事件活动。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纪念活动,建党100周年专题活动等,此外还有一些征文、墙报、朗诵、演讲、网页制作等活动,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可以利用学校或班级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应利用生活中真实的课程资源。比如笔者所在的重庆市北碚区,就有张自忠烈士陵园、老舍故居、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等景点,可以安排学生游览并进行多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革命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明白那些革命人物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他们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平凡的个体践行了伟大的事业。
四、教得怎样:课程评价层面
教师如何审视关于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
首先,从短期明显可见的成效来看,根据前文提到的群文教学策略,可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提升,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增强。
其次,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落脚点还是在于学生家国情怀的提升,这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是否引发了学生关于“谋国”与“谋生”的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之间存在哪些关联?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还没有到足以理解那些精神内涵的阶段,有些内容就只能先传承,等到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时,他或许会在某刻突然理解,而在那一刻,此前所有相关的知识都立体、鲜活起来。
(本文首发于《全视界·教育》2021年11月刊。本文根据王浩老师在“树人云智慧”所作讲座整理,讲座内容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任务群教学研究”[课题号2021-00-281]阶段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已发表于《语文建设》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