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江南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大家讲述了《富春山居图》背后隐含的文化意象。
不同的人群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品,不同的学科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作品。那么,如何从文化意象的角度去解读《富春山居图》呢?
“元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是个复杂的人,他是典型的诗、书、画兼擅长的文人画家。在至今存世的黄公望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题画诗。题画诗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画以明志,正是黄公望心灵世界的一种呈现。
中国的山水审美意识是中国人独有的。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之前基本上不太有描写刻画自然、山水、风景的作品,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有大量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领先西方国家千年之久,所以,《世界史纲》的作者威尔士曾经说过:山水审美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项贡献。
山水审美是什么呢?是文人的心灵与山水的碰撞。从历史来看,山水审美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先秦东汉时期,山水是真实可居的田园;到了六朝和唐代,从可游到可观,真实的山水成了诗画中的山水;到元代画家黄公望,可观的山水再变为精神栖居的山水,山水即世界。人的心灵和山水相通、相连在一起,这是中国人对山水审美意识真正自觉的表现。
黄公望把可游、可居、可观的山水因素全部统一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集大成的山水意识,形成了中国山水审美的巅峰。他把山水当作身体与心灵栖居的田园,当作一种哲学,当作能够让生命得到安顿的精神圣地,这是《富春山居图》所传递的一个重要意象。
在中国浙江西部有一条很美的江——富春江,富春江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严子陵。当你去富春江旅游时,“严子陵钓台”是必去的景点。严子陵是东汉时代的一位高人,他与汉光武帝刘秀是要好的同学。光武帝刘秀得到天下后,便想请他入朝为官,入职“三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但严子陵拒绝了,他选择在江边钓鱼,终其一生。后来,他的高风亮节被写入了历史。“严子陵钓台”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读书人的气节和操守。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公望在这条江周边生活了很长时间,经常去江边写生,经常到江湾的地方坐着发呆,看飞瀑流泉,看云飞云起。我认为,《富春山居图》从文化意象的角度来说,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体现了以严子陵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黄公望希望通过他的艺术安顿严子陵的生命,也让严子陵的生命成为富春江文化意象的一部分。
中国的山水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文学家加工塑造出来的,所以也叫文本化的山水。谢灵运和沈约代表了东晋时期了不起的美学创造——对自然美的发现,他们的山水诗是“文本化山水”最重要的起源。在《富春山居图》中,你可以看到黄公望画的渔翁、樵夫、在亭子里读书的人、拄着拐杖过桥的老者……我觉得他们其实都代表了渔樵。在中国文化中,渔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它一方面代表着隐匿、隐居,另一方面它超越了当时所有的文明系统,包括农耕文明。
黄公望笔下的山石骨立,同时又显温厚,有气韵。山给人环抱的感觉,如同母亲的怀抱。坐落在山上的小房子,完全与自然融合。他笔下的树,每棵树都是不一样的,给人感觉很活泼,像跳舞般的姿态。最重要的是整幅画水天一色,给人通透的感觉。
我认为,黄公望笔下的山水叫作“道化山水”。画中不仅有山水,还有道。从人物到山水,用人物书画去唤醒山水的灵魂。黄公望的山水不仅有笔墨的尖、齐、圆、健,有水的浓、淡、燥、湿、焦,还有行笔的迟、速、顿、挫、回、旋、曲、屈等变化。不仅如此,他更是用笔墨唤回了一种生命,他笔下的每一块石头与每一条水波都是鲜活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
黄公望不只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位高人。《富春山居图》不仅代表了中国山水艺术的一个高峰,而且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即“世界是一幅画”。他的《富春山居图》其实是以一个自足的世界,安顿那个沦丧的家国,挺立文化的高贵。因而,围绕着《富春山居图》,历代的文学文献之丰富、历史之悠久,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迹。
作者:胡晓明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