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的教学反思,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评价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51:47

项脊轩志的教学反思,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评价(1)

1

上海嘉定区安亭和静路1388号,是今日的震川中学所在地。

校园内,校门宽阔,门楼高挑,道路两边的樟树枝叶茂盛。85亩面积的校园,曲径幽篁,假山真水,扑面而来江南园林景致。

更吸睛的是一处处彰显历史人文的景观: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菩提寺遗址、近700年的两棵古银杏、因澍园内350多年的罗汉松、两口梁朝古井,还有荷花池边的亭榭连廊,岁月久远的畏垒山碑亭。而校园内的则徐楼与明代著名散文大家归有光的塑像,更在“讲述历史沧桑的故事”。

许伟,长年教授历史的现任震川中学党总支*,向笔者科普:震川中学得名于“明文第一”的散文家归有光。归有光(1507—1571),号震川,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其《震川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项脊轩志》,就是在近500年前,于眼前的安亭完稿;而为纪念归有光建立的震川书院,任世事变迁,地理点位不变,虽一路改学堂、变小学,再到中学,“震川”名号赓续至今——归有光在此影响悠远。

项脊轩志的教学反思,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评价(2)

包蹇 书

2

漫步震川中学内,整个校舍以银杏、罗汉松等古树为坐标,西面是历史久远的菩提寺,东面即为195年前建造的震川书院。

归有光自幼颖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明嘉靖年间,归有光从昆山徙居安亭(1542年),时年35岁,之后在此讲学著书25年,被四方求学者尊称震川先生。他的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让归有光可以专心传道授业。在他的教诲下,安亭及周边地区人文蔚盛,影响力辐射全国,“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

归有光的散文融入小说叙事技法,写日常生活,写人间亲情。其代表作《项脊轩志》,明王世贞(“后七子”领袖之一)赞其“不可雕饰而自有风味”。文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写树怀人,文字轻舟荡过,情感的涟漪则久久散溢。

清道光皇帝读此文,情难自抑。适逢江苏巡抚陶澍进京述职,道光帝委托其寻觅归有光后人。觅至安亭,知其在此经历坎坷,除屡次上京赴会试落榜,43岁时又失去爱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但一切人生变故,均未让归有光在研学道路上止步,反而磨炼了他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和厄运的性格。

1828年,为传承归有光精神,在菩提寺东,震川书院落建,收嘉定、昆山、青浦等地学子,遂成江南著名书院,即今震川中学前身。该书院有大小厅堂、戏台、庭院、房屋几十间,院内古树参天,花木茂盛。同时建于书院东侧的因澍园,挖土为池,堆土为山,上植佳木,池北有一阁,池间有三曲桥,池内有并蒂莲。想象震川书院当年雅致胜景,为求学者读书、论文、休憩好去处。

1834年(道光十四年),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到书院,谒归公(有光)祠,题楹联:“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赞归有光除研学著文致各路名师“降服”余,还实务国忧,对抗倭、马政、赋役等国家大事均有谋划议论,尤在水利方面,实地探访,著《三吴水利录》。隆庆三年(1569年),一代名臣海瑞采纳归有光治水设想,对吴淞江进行大规模疏浚,获成功。

今震川中学畏垒山上,有碑石刻记,一为“新建震川书院碑记”,一为“震川书院御碑”,前者追述归有光事迹,建碑为发扬其精神,后者记录清嘉庆帝嘉奖建书院中作出贡献的众乡绅——归有光教化嘉定之精神,就此光大全国。

项脊轩志的教学反思,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评价(3)

校园一景。

项脊轩志的教学反思,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评价(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