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翻开书页之前,对于《乌托邦》的理解与感觉和大家是一贯而同的:认为《乌托邦》是西方人基于理想主义对未来良好社会面貌的幻想。然而,在看完全书并且略有回味后,发现“现实性”或者说“现实主义”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首先,在《乌托邦》的写作背景上。本书完结于1516年,当时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亦称新航路的开辟时期)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在时间节点上又正好是英国《大宪章》运动发展后的300年,在文艺复兴潮流的裹挟下,可谓是人文主义突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方兴未艾。在本书开篇的第一部分中,主人公之一的拉斐尔便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他具有独特的航海经历以及关于公平、民主等政治思想的认知;此外其中涉及的法律与王权的关系,“私有财产论”这些内容便暗含着1215年《大宪章》的印记(可参照《大宪章》第三十九条)。
其次,在乌托邦人的行政长官和乌托邦人的交往这两部分章节中。对于乌托邦人行政长官、乌托邦人关于议院还有议会相关讨论部分的内容,其来源便是来自于其英国自身在民主政治发展、改革的历程;如,英国在1215年颁布了《大宪章》,于1265年召开第一次议会。这些反映英国贵族与国王之间政治权力的变革,以及西方国家在早期对于民主政治处在无意识阶段的发展,都在乌托邦的这些章节中映照出来了。而在对于乌托邦人的交往叙述中,说到“当乌托邦中的土地不足于供养市民,而其它有土地的国家不愿遵循乌托邦的法律规定来交换使用土地时,乌托邦可以对它国发动殖民战争或驱逐战争”,这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当时欧洲对外殖民的翻版。
最后,在关于乌托邦人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这一节以及乌托邦人的宗教的章节内。对于职业,在文中谈及“一般地,为子承父业,因为职业倾向常常一脉相承”,“在学习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的人会被列为学者,学者具有被选为行政长官、大使、牧师的权利”;其实,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些规定大部分都来自于现实世俗社会,反映和再现了世俗生活的规则。对于宗教层面,规定“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宗教,可以通过辩论的力量和友好温和的方式吸引他人信教,但不得批评信仰其它宗教的人”;而这些开明的宗教思想和民主的论述是在文艺复兴浪潮下和即将到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迸发、形成的。
品读佳作,辉映历史。在我看来《乌托邦》这本象征着未来空想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理想主义色彩的著作,是深深扎根于当时世俗社会生活之中并且浸润着厚重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