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文言里有很多的同义词。说是“同义”,其实它们常常并不相等,或者含义有细微差别,或者用法有所不同。
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常用词,对于阅读文言文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弄清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些词。还有一些词,意义虽不相同,但是相关。下边每一组的几个词,意义都是相同、相近或相关的:
4.计、虑、图、谋、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和“虑、图、谋”成为同义词。它们的差别在于:“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计深远”是盘算远点。“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什么,如成语“救亡图存”、“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图、谋”意义更接近一些,但“谋”字“蹉商”的意思是“图”所没有的,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说“图”和“谋”意义更接近,是因为它们都有“求”的意思:“谋生”是谋求生活,“救亡图存”,“图存”是图求生存。
“求”这个词,有时表示“寻求”,如成语“缘木求鱼”;有时表示“寻找”,如成语“刻舟求剑”。二者稍有不同。在“寻求”的意义上,“求”和“图、谋”同义在“寻找”的意义上,“求”和“寻、觅”同义。“寻”和“觅”出现较晚。“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无处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不过,“寻”和“觅”的这种区分并不严格。
5.帝、王、上;崩、薨、卒、殁(没)
“帝”本指天神(上帝),“王”指最高统治者。殷商后期,最高统治者也称“帝”。周朝天子称“王”,各属国的统治者根据各自的爵位,称“公”、称“侯”、称“伯”等,后来也称“王”、称“帝”。秦以后,最高统治者称“帝、皇帝”,下边的功臣和亲属被封为“王”。此外,最高统治者也称“君、君主、上、皇上”。后代,“君”除“君臣”对举,“君”指君主以外,“君”已变为一种敬称了。
帝王活着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死了还要享受特权。死,也要有个不同于百姓的称呼。《礼记·曲礼》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殁”先秦写作“没”,是死的泛称。
6.国、邦、邑、都;城、郭
“国”指国家(古时诸侯的食邑也称“国”),又指国家的首都。“邦”和“国”同义,但“邦”不当“国都”讲。有时称别国为“大国”,自称本国为“敝邑”,“邑”即“国”。“邑”也指国家的首都,如“商邑翼翼”(诗经·商颂·股武》)。“都”本义是大的城镇,引申为首都,和“国、邑”成为同义词。“城、郭”是“都、邑”的围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城郭”连用泛指“城”。
7.年、岁、载;世、代、叶
“年”和“岁”都表示年成、一年、年龄。不同的是:“年”又引申为寿命,如“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永年”即长寿;“岁”又引申为时间、光阴,如“岁月易得”(曹丕:《与吴质书》),是说时间过得快。
“年”不表示时光,“岁”不表示寿命。
同是表示年令,“年、岁”用法也有所不同:“年”放在数词前边,如“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岁”放在数词后边,如“十五岁矣”。“一年”的“年”古书里也作“载”,如“千载难逢”。
三十年为一“世”,又父子相继为一“世”。“代”是更替,本和“世”无关。唐朝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世”为“代”,从此父子相继为一“代”,“世”和“代”成了同义词。
“叶”本指植物的叶子,也用来表示“世、时期”,和“世。代”成了同义词。例如,“中世、中期”也可以说“中叶”。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