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名寺众多。历经千载,有幸保留至今的塔院寺庙虽然不多,然身临这座千年古都,尚可遥想当年招提栉比、宝塔骈罗的景象。
若论气势恢宏,神光壮丽,则有闻名遐迩的慈恩寺;若想回味唐风古韵,则有庭院相接,嘉木被庭的青龙寺;若论廊庑绮丽,则有雕墙峻宇、檐宇清净的香积寺;若论以文字般若贯通华梵,融汇中印,则应首推草堂寺。
草堂寺位于终南山下圭峰北麓,正是在这座千年古刹,自西域远道而来的鸠摩罗什将梵典佛音翻译成为华文佛典,传承至今。
01
千年译场,三论祖庭
南北朝时期,佛教十分兴盛。姚秦国主姚兴执政后,大兴佛教,当时长安城内高僧云集,弘法传道。姚兴在逍遥园内设寺,寺内临时构筑一堂,暂时以草苔覆顶,故得名“草堂寺”。春秋代序,作为皇家宴乐欢愉的逍遥园已经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了作为修行道场和历史古迹的草堂寺。
滔滔孟夏,草木莽莽,终南山千里茸翠,鸟鸣嘤嘤。
这座寺庙红墙灰瓦,大门约面阔三间,山门上方高挂着赵朴初先生所题写的金字横匾——“草堂寺”。
草堂寺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译场,也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三论宗的祖庭。
在这里,伟大的翻译家鸠摩罗什译出了《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和《金刚经》,留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偈语,让后人参悟千年。
02
始于东晋,辉煌至今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
魏末周初,大寺一分为四,草堂寺即其一。
隋大业二年(606年),唐高祖李渊为郑州刺史时,曾为次子李世民目疾来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养。
唐王朝建立后,寺院重又兴盛。唐太宗曾经来草堂寺瞻仰题诗。名僧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大事修葺,在此弘扬佛法,大振宗风,中兴草堂,改名为“栖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唐末寺毁。
宋乾德四年(966年),朝廷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
金明昌四年(1193年)辨正大师增修讲所,梁栋宏丽,楹檐宽敞,复称草堂寺,曾作亭覆护罗什舍利塔。
元代,皇太子五年内曾四度下旨对寺进行大规模修葺,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之名并用。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鸠摩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为"圣恩寺"。清同治年间,寺院遭遇战火,殿宇几乎全毁;光绪七年(1881年),复建的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
1952年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和改建。
2001年06月25日,草堂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坎坷长安道,河西十七载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鸠摩罗什出身于龟兹,自幼聪慧,年少成名,精通佛典,蜚声西域。据记载,鸠摩罗什辩才无碍,讲经说法,叹为观止,但真正让鸠摩罗什不朽的却是他的译经事业。
鸠摩罗什从龟兹走来,他要去长安,河西并不是他的终点,却是他旅途中最漫长的驿站。不同于诗人远离故乡的婵媛伤怀,作为一个志在绍隆佛法的僧人,鸠摩罗什不能让自己的心沉湎于挂结而惆怅不已,也不能使自己的情思蹇产而不能释怀。鸠摩罗什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他在耐心的等待时机。
《高僧传》记载:
弘始三年三月(公元401年),有树连理,生于广庭。逍遥园葱变为茞,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
从西域到中土,鸠摩罗什可谓历经万苦千辛,遍尝人间疾苦,长安是鸠摩罗什万里旅途的终点;为了说出佛法真意,鸠摩罗什研精覃思,穷年忘倦,用汉文翻译出不朽经典,草堂寺是鸠摩罗什译经事业的起点。
03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在草堂寺内西侧,有一座鸠摩罗什舍利塔,塔用砖青、玉白、墨黑、淡红、浅蓝、赫紫、乳黄、月灰等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砌而成,因而又称“八宝石塔”。
据传宝石来自西域诸国,西域的百姓为了表达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思念之情,采集了晶莹透亮的五色宝玉,不远万里送到长安。
鸠摩罗什坚信自己所翻译的佛经切合原意,发誓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临终后,“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相比于浩瀚的宇宙,人活百岁长寿亦不过是人间的过客,然而文辞的生命力却能历经千年而亘古弥新。
佛经是佛所觉悟的真理,伟大的真理离不开语言的承载,“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鸠摩罗什自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抵达长安,十年间翻译了70余部、近400卷浩繁的佛教梵文经典,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佛说阿弥陀经》等。
佛教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大地,其他的宗教也沿着丝绸之路相继而来,如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印度教、景教等。若论及外来文化与中华固有之文化的融通之典范则非佛教莫属。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大概没有人会把佛祖当成一个外国人,也不会有人认为菩萨的救苦救难有地域之隔阂。
图片来源丨十愿百科
摄影丨妙传、张晓丽、草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