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率鲁艺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北京解放后,参加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的作品有:《欢呼集》(1950年,新华书店)、《宝石的红星》(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黑鳗》(1957年,作家出版社)、《春天》(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艺论集》(1950年,上海群益出版社)、《新诗论》(1952年,北京天下出版社)等。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在王震将军保护下,一九五八年到东北北大荒落户,后又到新疆,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坎坷生活。一九七八年得到平反,四月,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他复出后的第一首诗《红旗》,继而又在各报刊上发表了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一大批新作。
正如诗人自己说的:"在汽笛的长鸣中,我的生命开始了新的航程。"诗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一九七九年以来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艾青诗选》、《艾青叙事诗选》、《归来的歌》(1983年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一等奖)、《彩色的诗》、《抒情诗一百首》、《雪莲》、《艾青短诗选》等,论文集《诗论》、《艾青谈诗》,长篇小说《绿洲笔记》。
诗人曾先后访问了西德、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南斯拉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其著作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一九八五年三月,获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成名之作。要欣赏这首诗,必须知道诗的写作背景和大堰河的情况。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的。他父亲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找算命先生测八字。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是克父母的。"于是,艾青的父亲一方面不准许他称父母为"爸爸"、"妈妈",只能叫"叔叔"、"婶婶",另一方面又把他寄养在农民家里。抚养艾青的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农妇大堰河。艾青一岁至五岁的孩提岁月,都是在大堰河家度过的。从诗的第三节,我们可以看出,大堰河十分疼爱自己的乳儿。大堰河的几个孩子,和艾青就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
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歧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因此,在他后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时,他是那样深沉地歌唱土地、歌唱农民、歌唱广大劳苦群众为反抗黑暗、压迫与残暴而进行的斗争。人们称这位诗人是"农民的后代"、"农民的儿子"。
三十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但是,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