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釆集植物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狂热。荣誉和财富都在等着发现新物种的人。植物学家和冒险家们竭尽全力来满足世人对新奇植物的渴求,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只要有合适的发现,就能挣到大钱。业余植物学家约翰•莱昂花了艰苦而又危险的两年时间采集标本,收到了相当于今天20万美元的回报。这样的故事和事实比比皆是,激发人们的斗志和热情。
达尔文,到底有什么家庭背景?让他痴迷于大自然,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他的全名叫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格兰人,生于1809年2月12日,一个叫鲁斯伯里的小市镇。父亲是一名内科医师,母亲是一个制陶世家的女儿。不是出生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也不是名门望族富家子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8岁丧母,学习成绩中等,对博物学兴趣浓厚,但迫于父亲的压力,子承父业,勉强到爱丁堡大学学医。由于他晕血,一见到血就犯晕,他无法面对医疗手术,放弃了。于是,转学法律,发现法律条文过于枯燥,又放弃了。后来,终于在剑桥大学获得了一个神学学位,乡村牧师的职位在向他招手,却又失之交臂。
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均不支持,那又是什么让走上了环球探险考察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英国财政大臣的侄子,探测船“贝格尔号”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一个23岁的年轻人,初露锋芒,刚刚继承家族事业,热血沸腾,壮志凌云,盛情邀请22岁的达尔文一起去远航。为什么邀请达尔文?与菲茨罗伊远航的目的有关系,达尔文接受过神学教育和训练,又对博物学有浓厚兴趣,而菲茨罗伊此行的目的是为《圣经》中所描述的上帝创造人的文字寻找证据,二者有共同的追求和趣向,不谋而合。
他们俩在1831年~1836年合作了5年,期间充满了各种艰辛和困苦,他们克服了。虽然偶尔有争执和争吵,但收获颇丰,阅历大长,满载而归。完成环球考察后,达尔文带着他收集的大量标本回到家乡。
在家乡,他对标本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不断学习新知识,读到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受到了启发,刺激了灵感,萌生了进化论的概念,他意识到,生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竞争的过程,自然选择决定了某些物种繁荣,某些物种衰败。据他的环球考察和观察,所有的生物都在为争夺资源而相互竞争,那些天生具有优势的生物才会繁荣昌盛,并且将这种优势遗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雏形。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和理解,把它上升为理论,确实能解释不少问题,这样就坚定了达尔文的信心和决心,他决定以身相许,投身这项事业,为此奋斗终生。1842年,在探险回到家乡的第5年,经过学习和钻研,终于草拟出他新理论的雏形,又经过2年的充实与完善,进一步扩充为250页的“概要”。
令人费解的是,他把“概要”丢一边,闲置了15年。你知道他是为什么吗?
在这15年里,他成了10个孩子的父亲,花8年时间撰写了一部关于藤壶的详尽的著作,得了一场无精打采、头晕眼花、“心神不定”的怪病。正是完成“概要”的那一年,1844年,在英国思想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本名为《自然创造史的遗迹》著作,提出人类从较低等的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在此过程中忽略了创世神灵的作用,受到了英国国内外宗教人士的猛烈抨击,也饱受众多学术界人士的强烈批判。你知道达尔文研究的事实与毕生信念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他知道把他的理论公之于众,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震撼了,加之1844年的那一场思想界的论战,达尔文的手稿至死也不会发表。更多的事实证明,他对“概要”的闲置既识时务又聪明智慧。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令他感到吃惊。封存“概要”14年后的1858年初,收到了来自远东的一名叫做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一篇论文草稿,该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与达尔文未发表的手稿内容不谋而合,有一些语句甚至与达尔文如出一辙,让他吃惊,让他意想不到。怎么办?如果抢先发表,他会占了仰慕者的便宜,于心何忍。如果退让一步,又失去了多年研究成果的发现权,于心不甘。他的朋友莱尔和胡克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将达尔文和华莱士论文观点同时提交给林奈学会,由第三方裁定,结论肯定了达尔文的贡献和发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