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于喜剧看完后让人一笑了之,大多数悲剧作品都会使观众念念不忘,显得尤为深刻隽永,而在美学理论的范畴上讲,悲剧相比于喜剧,也具有更高的地位。
悲剧被冠上“文艺的巅峰”“诗艺的冠冕”等荣誉,从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黑格尔再到尼采,都对悲剧情有独钟,认为它能做到其他艺术做不到的事,具有独一无二的美学效果。
亚里士多德
那与喜剧相比,为何悲剧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它又具有怎样的美学价值?我们以雨果的《悲惨世界》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悲剧具有撕裂的美感佛洛依德的意识理论中认为人之所以喜欢观看悲剧,是因为人类恶的意识。当人们观看到戏剧中的英雄人物也会遭受苦难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快感,但事实上人对悲剧的喜爱并不是因为人性中的“恶”,而是来源于悲剧中对善跟美的“撕裂”。
弗洛伊德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是把无意义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雨果的《悲惨世界》看完后之所以让人难以释怀不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凄惨,而是因为这样美好的巨人般的人物都要遭受命运的捉摸与戏弄。
《悲惨世界》剧照
从冉阿让到妓女芳汀,再到英雄马吕斯跟密探沙威,里面的人物无论渺小或伟大,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即便是恶人沙威,最后也用死亡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毕生的信念,可以说,正是雨果这种对“美好的撕裂”,才给读者带去了最强烈的精神冲击。
在这方面日本美学上追求的“物哀”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日本人在艺术审美上追求樱花般稍纵即逝的美,他们认为艺术中表现出的“美”不可永恒跟持久,撕裂后才能带给读者更大的戏剧冲击,例如《雪国》《砂器》都是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