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都没资格评价这部小说,至少我没有。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有话要说,因为读这本书,任何人都会忍不住有话要说。
《悲惨世界》是一代文学巨匠雨果的扛鼎之作,所有喜欢文学的人,没人不知道这部小说。年少时我只见过图书馆被很多人读过的纸色发黄的版本,当看到后浪新版的经典插图版时,我瞬间被惊艳到,想独自拥有并重新阅读的*油然而生。
这个版本由翻译名家潘丽珍全新修订,收录了法国画家布里翁的海量插图,函套内是精装的五册书,比原来的三册装更便于携带;以“红白蓝”为基调的配色、书脊的蓝色布纹纸拼接以及匠心打磨的多处细节亮点,让这套版本极具珍藏价值。
打开书时突然发现,主人公的名字由熟悉的冉·阿让变成了让·瓦让,芳汀也变成了芳蒂娜,不过刚开始的轻微不适,很快就被阅读带来的巨大冲击所覆盖。
少时读《悲惨世界》,读的是故事;如今再读才发现,原来在故事背后,有爱与救赎,有复杂的人性,更有一段恢宏复杂的历史。
主人公让·瓦让是个修树工,因饥饿所迫,他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蹲了19年牢狱。刑满释放后他被众人拒绝,直到迪涅主教热情收留他,可他却偷了主教家的银器并拒捕。可是主教却对警察说,那些东西送给他的,并把一对银烛台真的送给了他。
让·瓦让被感化了,他醒悟到,真正的悲惨并不是贫穷,而是没有爱;一个人活着并非只有索取,还要给予。从此他隐姓埋名,摆脱贫穷之后大办慈善事业,他成了滨海小城的市长,赢得了周围人的爱戴。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那就不存在悲惨世界了。不幸的是让·瓦让身份暴露了,他一下子被打回原型。重新踏上逃亡之路后,在固有思维模式引导下,他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悲剧。
被这样一个故事串起的,是芳蒂娜、珂赛特、马里尤斯、雅韦尔等众多人物颠沛起伏的命运,更是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叶多事之秋的法国。
这样一部长篇巨制,读起来自然需要耐心,好在雨果的文字非常凝练有力,流畅的语言,生动细腻的场景描写与心理刻画,使得人物栩栩如生、环境清晰,让人很容易地沉浸在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部小说中,雨果经常会放下主人公去东扯西扯,年少时觉得这是脱离主线,现在才顿悟,原来不能用普通小说的思维去理解这部书,书中的人物不过只是切入点,通过他们,雨果为读者打开的,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宏大空间。
在《大英百科全书》里,维克多·雨果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悲惨世界》被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如此巨著,真的无需评说,我们要做的,恐怕只能是慢慢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