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诸城(古密州)
花间一壶茶,可以养精神。借我诗一首,聊以慰风尘。
大家好!欢迎来到【辰茗诗话】空间,共同小憩诗茗驿站。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在老家眉州为父亲苏洵守孝三年,刚刚回朝不久,一场轰轰烈烈,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而苏轼的命运,也从这一年开始,悄然发生了改变。
变法伊始,苏轼的许多前同僚及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苏轼毕生视其为恩师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端得罪王安石,而后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直至熙宁十年(1077年)春被调任徐州知州。
当时密州地处偏僻,但苏轼在这里却乐在其中,把一个落后的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苏轼在密州前后虽只有两年多时间,但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今天介绍的这四首词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表达了苏轼在不同方面的思想感情,也是苏轼流传千年的名篇:
(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到密州是1074年秋天,第二年正月二十日是其原配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祭日,那天夜里他在梦中跟妻子相见,醒来后泪流满面,写了这首情真意切,字字血泪的梦记《江城子》,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面的《江城子》是作于乙卯年正月,这首《水调歌头》则作于第二年的丙辰年中秋之夜。
当时苏轼的弟弟在济南任职,兄弟俩虽然同在山东,但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有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兄弟的感情本来就很好,在这中秋月圆之夜,苏轼因想念弟弟而通宵饮酒而醉,第二天醒来后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任密州知州期间,有一次跟密州太守一起到城外求雨,回城途中顺便在郊外打猎,遂填了这首连他自己都引以得意的词作。
苏轼在这首词中,借想象出来狩猎的豪迈气势,表达了自己报答朝廷和国家的良好愿望,同时也是当时政治环境下,自己才华无法得以发挥的一种发泄。
(四)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到密州的第二年(1075年),将位于城北的一座旧台修葺一新,后经常约朋友来此饮酒赋诗,好不自在快活。
苏轼还写信将此事告诉在济南的弟弟,弟弟苏辙很为哥哥高兴,并取《老子》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超然”一词,帮哥哥将此高台命名“超然台”,还写了一篇《超然台赋》,苏轼自己也写了一篇《超然台记》记录此事。
第二年(1076年)寒食节,苏轼因怀念故乡先人而影响心情,闷闷不乐。
但是,当苏轼登临超然台,看到密州城“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春景后,他突然“超然”想开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是啊,既然长吁短叹的“咨嗟”解决不了问题,那何不选择超然,选择开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