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详细措施,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00:04:29

北魏,一个通过武力征伐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用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在439年基本统一了中国的黄河流域,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最为强大的政权。但是,强大的背后,这个新兴王朝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民族矛盾。自从魏晋时期五胡迁华伊始,由于民族特性与文化习俗的不同,胡人与汉人经常爆发矛盾和冲突,引发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乱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之间的交流走向了深入,他们互相学习各自的生活方式,增加彼此的了解。在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为了巩固拓跋家族在黄河流域的统治,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加强民族融合的措施,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详细措施,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1)

出于加强统治,缓和民族关系的需要,北魏孝文帝决定学习汉族的先进的文明,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治理经验,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为了摆脱大臣的阻扰,孝文帝以向南征伐齐国为借口,迫使大臣们离开鲜卑族的中心平城(今山西大同),定都在汉族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

其实在定都洛阳之前,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支持下,效仿汉族王朝的体制,实施了对北魏制度的改革创新。

孝文帝改革的详细措施,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2)

一,推行均田制。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的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实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孝文帝决定实行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的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三,推行租调制。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二,实行俸禄制。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照级别高低发放给官吏,不许官员自筹。同时制定惩治官吏的办法,整顿吏治。

那么在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继续大胆地实施改革,他改革的重点是移风易俗。

孝文帝改革的详细措施,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3)

一,学习汉语,孝文帝要求30岁一下的官员一律改讲汉语,禁止他们讲鲜卑语,否则降职处罚。

二,采用汉姓,孝文帝以身作则,他将皇族的姓氏改为元,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宏,并把其他大臣的姓氏改掉。

三,改穿汉服。孝文帝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

四,提倡与汉人通婚。在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他将皇族的姓氏改为元,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宏,并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为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

五,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是已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六,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兴建孔子庙,还下诏兴办太学,传播儒家经典。

七,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废置了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度,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了汉族人民的生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