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宋范仲淹译文,范仲淹的渔家傲全文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0 01:35:50

塞下 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攸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久成边塞的沉抑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不仅是对从征将士的关怀和同情,也是自身发自内心的实感,从中还可见出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心志。

全词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并因此而承担的身心的劳瘁。上片写号角,是秋日的边声。下片写羌笛,也是秋日的边声。正是这撩起思乡之情的边声,弥漫播扬开去,把归雁、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统统染上了为塞下秋景所独具的色彩。

上阕用白描技法,成功地勾画出一幅雄浑沉郁的边塞关山图。首句统摄全篇,用"塞下"点明地点;用"秋来"交代时间,并引出"风景异"来;而这"风景异"三字,正是上阕所要咏叹的内容。"衡阳"句暗示边地的荒凉。连鸿雁都没有留恋之意,可见远戍此地的士卒们的念归的心绪。这两句是泛写,接下去的"四面"数语,又对"风景异"作了具体的描绘:号角劲吹,边声四起,是写听觉;千嶂长烟,孤城落日,是写视觉。这样的环境是典型的。

那么,身临其境的人们,心绪又将如何呢?下阕便由景语转为情语,采用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思乡与报国相交织的复杂感情。

乡关万里,欲归不得,只好借酒浇愁。那么为何欲归不得呢?因为"燕然未勒",也就是还没有立下边功。在这里,思乡和报国是诗人的两种渴望,而思乡和报国又形成尖锐的矛盾。诗人再也无法入睡了!悠悠的羌管,满地的霜华,使他那复杂的心情更加强化,这位爱国的白发将军再也抑制不住起伏的心潮。"将军白发",写出诗人久戍边城,备极辛劳。而同诗人一样,这种感情也是征夫们所共有的,他们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令人同情的泪水。

渔家傲宋范仲淹译文,范仲淹的渔家傲全文翻译(1)

这首词的调子虽然有些苍凉,但不衰飒,而是透出壮迈的声音。彭孙通《金粟词话》着重点明"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苍凉悲壮,慷慨生哀",是颇有见地的。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感情深厚,语言浅近自然。词作虽不多,但开拓了新的意境,风格豪放。

[3]塞下:这里指西北边境。当时西夏统治者时常侵扰。

〔4〕衡阳:今湖南衡阳市。衡阳地区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杜荀鹤有"雁知春近别衡阳"的诗句。

〔5〕边声:边地凄凉悲壮的声音,如秋风、胡笳、羌笛、马嘶之类。

〔6〕嶂:形同屏嶂的山峰。

〔7〕燕然未勒:没有击败入侵之敌。《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刻。

〔8〕羌管悠悠:笛声悠长。羌管即羌笛,因出自羌(古代少数民族)地而得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