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在这里和“我”是可以互换的,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那姑娘或许是我的心上人,或许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有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这也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可以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么看来,“我”与姑娘的相遇,可能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也可能就是写的一场梦。
最终诗人依然撑着油纸伞,继续一个人彷徨在悠长的雨巷里。全诗呈现出的已经就像是水乡古调的画卷,一幅古典唯美的江南烟雨图,氛围凄清寂寥,场面哀婉动人,给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审美体验。
03 主题意蕴上来看,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整体的象征所指,可以做多种解读诗中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诗歌中是象征所指,而又具有多种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 第一,政治理想的破灭。这首诗写于1927年,正值大革命失败,五四理想幻灭,戴望舒作为投身革命的知识青年,具有进步思想,革命理想破灭后,空虚苦闷怅惘,也是时代特有的情绪的流露。诗中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 第二,人生的迷茫。诗人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巷和姑娘的形象,“雨巷”悠长可以象征着漫漫人生路,再也望不到头。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 第三,爱情的幻灭。有人说戴望舒对作家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一见钟情,曾经展开了执著的追求而无果。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诗歌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可能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
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诗论零札》十三)可以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艺术创造。
04 节奏回环音乐美感来看,也是极为出色的,节奏舒缓悠扬、回环往复、婉转悦耳,仿佛轻柔的小夜曲《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最后一小节如下: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
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在政治理想彷徨和幻灭心境中的表现力。
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听觉中反复。使诗歌呈现出和谐而灵动的乐感,读起来十分动听悦耳,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加重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