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一部几乎和我同龄的电影,其实早在儿时就曾看过,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儿,她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至于电影中的内容,当时并没有看懂。时至今日,当我看了同名小说之后,曾经电影中的每一段故事,每一帧画面又再次在我眼前浮现……英子、秀贞、小桂子,惠安馆………
#儿时的我还不知道,原来英子就是作者林海音本人。当我逐字逐句的阅读,书中的文字是如此的亲切而形象,我也不自觉的被代入,恍惚间,我也变成了英子,站在惠安馆门口,看着那个梳着大辫子的女子秀贞,她就是那个人们常喊着“疯子”的女人。“吓了我一跳!正是疯子。咬着下嘴唇,笑着看我。她的眼睛透亮,一笑眼底下——就象宋妈说的怎样也有两个泪坑啊!我想看清楚她的。我不由得对着她的眼神走上了台阶。太阳照在她的脸,常常是苍白的颜色,这天透着亮光。揣在短棉袄里的手伸出来拉住我的手,那么暖,那么软。”
在英子眼里,秀贞并不是“疯子”,而是她的朋友。除了秀贞以外,英子还有一个关系要好的小伙伴儿,她叫她妞儿。“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象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的站在我旁边,我俩相对笑了笑,不知说什么好。”
英子的世界单纯而美好,她总是在自己的小脑瓜里装满疑问,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还和所谓的“小偷”写下承诺,甚至还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英子总是那么真挚的对待她的每一位朋友。尽管她眼前的人们总是不停的经历着悲欢离合,但她仍然相信她生活的世界是美好的!
曾在网上看到《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向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这些人物的离去,让英子悲哀和惋惜,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结局才给英子的童年留下了无比深刻的记忆,以至于多年以后的他们在她的笔下,仍然被她描写的灼灼生辉。
从秀贞、妞儿惨死在火车轮下;到躲在草垛子中的大哥哥被捕;从兰姨娘和德先叔分开,到宋妈回老家,最后到爸爸的生病离世……小英子在逐渐长大。作者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讲述了一段人世复杂的情感故事,生动地描画了老北京城人们的生活,也记载了一个孩子由任性变得灵巧懂事的过程。
人的成长永远割舍不开记忆,最难忘的永远会是童年的经历,就如现在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回忆”。当我们开始懂得世间之事,我们可能早已无暇顾及用简单和快乐去拼凑故事,给我们留下记忆,也许只有那些关于琐碎生活的一切细枝末节。而英子的“到来”再次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的转变。
其实生活本就如此,我们无法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伴着《送别》的歌声,我再次读完了《城南旧事》。说“再次”是因为我真的很少能像这本书这样让我记忆深刻的,而且还能在二十年后重读。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所理解的只是书中的部分内容吧!
读书会的发起者宝宝姐曾说过:“在我看来,文学的功能就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一定能够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的再造,在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上有奇异的启示,有充电的感觉。所以那些人类最高的价值,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就会融入我们的血液。一旦人的身体里有这三样东西,在现实社会中就不会轻易被世俗的、流行的、暂时的甚至非常糟糕的价值观扭转。”
特别感谢宝宝姐把《城南旧事》这本书列为选读书目,让我再次翻出曾经的记忆,让我重新解开了曾经的疑问,让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心思。
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就像书中的英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眼里的世界依然清澈温暖。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伦的一段话:“人的童年提出了整个一生的问题,但找到问题的答案,却要等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