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反思】
这是我的最后一课,也是报过正高的一堂课。我还想继续上课,但术后眼晴不允许。
下课后,要填写一系列表格,所以我和听课老师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只有两句。
下了课,我表扬学生说,“我们班同学真聪明!”学生的表现真的很好,我的表扬是真诚的,但更多的是话语技巧而已,或者说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没想到老师们一致附和:“真是太巧了,这个班的学生就是聪明!”我心中暗笑:只要设计到位、引导得法,哪个班的学生不聪明呢?其实,笨的是我们老师啊。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思的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我的课上就变聪明了呢?一是学生本来就不笨;二是他们遇到了不笨的老师。
师: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班长同学,我想了解一下咱们班哪位同学的字写得比较好?
生:应该是郭子涵。
师:班长同学,你的字好不好?(众笑。)敢不敢和她比一下?来,请郭子涵同学把课文题目和作者写在黑板上。
上课伊始,营造一种学习场,以使师生都进到最佳状态。“众笑”,很显然,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来到录播室,面对陌生的教室、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们,他们的拘谨、不安、紧张、忐忑,都在这轻松的笑声中烟消云散了。这段对话是我预先想好的,这就是设计意识。
我不带手表,录播室竟没有钟表,时间没有掌握好,有点儿前紧后松,这也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外人应该是看不出来的。课的最后有个写的环节,原设计是说而不是写,我假装低头和学生交流,偷问一个戴手表女生时间,因为时间还宽裕临时改变了设计,这是一个失误,好在写后的交流有质量。我主张公开课上阅读教学原则上不要设计写的活动,没有人不追求课好看的一面。
我坦言:“没有试讲,时间没有掌握好。”大家很惊讶,“课上到这样了,竟然没有试讲!”我不在一线,没有自己的班级,无从试讲啊。说实话,我心里也是很欣慰的,我获得了满意的课堂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也正如佛说,你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回归人性的底层逻辑,情境化阅读,代入式体验,这堂课的设计是有深度的,对我借班上课陌生的学生来说,不亚于一场头脑风暴,课堂真的出现了我理想的思维碰撞和深度对话。应该够得上如老师们所说:行云流水,大家风范。
遗憾的是,录播室没有麦克风,我借了个挂在身上的简易扩音器,录音效果很不好。回看录像才知,只要走动就影响录音效果。我上课习惯站在学生中间,怎么可能不走动呢。
还有一个遗憾是,我很奇怪,学生的板书,“聚焦一封信”和“解开千千结”,这两行字的大小怎么差别这么大呢?回看录像才知,原来不是同一人写的,第一行是郭子涵写的,第二行是我忘了前者改喊班长写的。二人真的比了一下,哈哈。
听罗大佑接受采访说:“刀郎他最大的地方是他生来就是唱歌的嗓子,他可以把唱歌唱得像讲话一样,但是旋律还在那边。”是否可以这样自我评价:这堂课上得像谈话一样,但是章法还在里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