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沉默 · 主播 | 鱼丹妮
各位书友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老子的智慧》这本书,今天所共读的内容是第110页—第124页,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完成今天的早读:
什么是“朴”?老子为什么提出返朴归真的人生取向?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林语堂解释道,知道雄的道理,却不与人争雄,反甘心守雌一方,犹如天下溪壑,必然众流归注,得到天下人归服。
既然能得到天下人归服,他所禀受的道,自然也不会离散。不但如此,他更能回返原有的赤子之心,抵达纯真的境界。
知道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明,而甘居黑暗,才能为天下做法则。既能为天下做典范,德行自无错失。不但如此,他更可归于无极,而返回道体。
知道光荣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而甘居耻辱,才可得天下人归服。能使天下人归服,德行才算充足。不但如此,他更可返归为朴,于道体而合一。
但是,万物变化不息,这种状态并不能常保,终有朴散为器的时候,而体道的圣人,仍能以浑朴的原则,来设官分制,做到“无为而治”。
所以说:善治国家的人,不割裂事理,仅使万物各随其行而已。
朴,是没有加工的木材。我们常组词“质朴”,比喻未经雕琢。古时精致的器皿,皆脱胎于朴。老子这里是说,回归到朴,即回归到未经雕琢之前。
那是一切可能性的开始,此时,德,即生机乃足。这里老子要表达的重点是在“人类天性的起源”,用“复归”、“朴”及“不割”之类的言辞,清晰有力地表达了这个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