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情感性是由言语的本质决定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不带感情的单纯的景物描写,也没有完全离开一切景物的单纯的情感表达。不论什么体裁、题材,或是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或直抒胸臆,或借物借景抒情。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指出:“艺术的境界关键在于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尤为强调作者的感情。所以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小语教材所选篇目,大都以“情语”表达景物、人物、事物,朗读起来易懂易通但不易深悟。下面我以《黄山奇松》作几点阐述,《黄山奇松》文质兼美,可以说“景语”和“情语”都达到极致。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图片引入:这是哪儿?板书:黄山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
师:从第一个自然段那些词语看出来?怎样理解这个词儿?
板书:情有独钟。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很好。是呀,钟,就是聚集、集中;独,就是唯独;这种喜爱可不是谁都喜爱,什么都喜爱,而是把自己所有的喜爱都集中在一个事物身上。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引导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对松情有独钟?为什么叫黄山奇松?奇在哪儿?有哪些奇松?
师:是呀,为什么作者对松情有独钟?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段落: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师:是呀,从“处处 潇洒、挺秀”可以感受松树生命力的顽强。这句话总说了黄山松的奇。 板书:处处 山顶上 陡崖边
师:它不与其它松树一样随遇而安,黄山奇松生长的环境都是——(山顶上)都是——(陡崖边),所以显得潇洒、挺秀,怎么不令人佩服,情有独钟呢?
师:怎样才能把黄山松那种潇洒、挺秀的身影扎根在我们心头,唯有边读出边想象。生带着感情读。
【评析:让学生围绕“情有独钟”畅所欲言,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便于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去。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富有情感的形象激发和语言调节,展开教学活动,加强阅读教学的情感性,学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随阅读发展起来】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师:假如刚才的读,你还不过瘾,现在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上的奇松,看松的最佳处是哪里?
师:是的,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师:“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又是“绝胜处”?
师: 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师:是的,楼前悬崖上有迎、陪、送客松三大名松。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你看到哪些奇松?学生自由读、交流。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指名读相应的句子,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指名说
课件出示迎客松图片、句子段落: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它是一棵怎么样的松?具体是怎么样的?交流
师:同学们感受得很好,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师: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苍劲有力)
师:怎样才能把强健有力的感觉读出来?试一试,大家一起读,读出它的力量!
师: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你就站在陡崖边,你经历了什么?交流
师:对,这就是“饱经风霜”迎客松,在你们家中,谁经历的酸甜苦辣最多?
师:是呀,对于人类来说,80多岁算是“饱经风霜”,但是当你想到这棵迎客松已经800多岁了,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霜雨雪,那才算是真正的“饱经风霜”。
师:多么简单的四个字,可它饱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啊!黄山上的每一棵松树都是无数次地经历这样的磨难,课件出示:句子训练
夏天,它们饱受—— 冬天,它们饱受——
暴雨中,它们经受—— 少雨年份,它们又经受——
师:说得多好,它饱经风霜,却依然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可是它还能长得如此潇洒挺秀,把它的秀美赋予朗读中,我们来展示比赛朗读。生命力奇:饱经风霜,(分)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充满生机,这让我们感到欣喜,也让我们感到自豪,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板书:形奇(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师:这不禁让我想起陈毅元帅写下的一首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山水相连,人间仙境”每座山人们都赋予它动人的传说,让它平添了几分神秘,几分烂漫。故事引趣:相传,有位仙人应邀去天都赳宴,行至此地,只见云海翻腾,浩气临空,于峰万壑,倏忽变幻。他看得如醉如痴,将赴宴忘得一干二净。另一位仙人东方朔见此光景,即拍拍他的肩膀,笑曰:“老翁老翁,犹似老松,不尝他酒,独饮海风,一醉千年,其乐无穷。”那仙翁一听,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心想:这里比仙宫还美,何不在此一醉千年?于是便摇身一变,化作一棵苍劲的松树。这就是迎客松。
师:这样的山造就了这样的树,这样的树点缀这样的山,使山增添了几分壮美。同时,人民赋予“树”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使山蒙上了一层中国文化意味而富有灵性。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课件句子训练 因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 (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 ,所以它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象征。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与敬意一起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板书:意奇 热情好客
【悟其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我出示句示训练,让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将景与情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出景中之情,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
4、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和松之间相应成趣,迎客松迎来了四方尊贵的客人,当游人如织时陪客松就热闹了
课件图片 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这样写好在哪里?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巨人”,效果有什么不同?
师:是的,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谁来读好这句话?
师:我们从写作手法(拟人、比喻)的体悟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抓住枝*特点来写,我们写文章也要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板书:绿色的巨人 陪伴
5、当人们尽兴要归的时候,送客松又以奇特的姿态展示了它独特的神奇。看,谁又在向我们挥手呢?(课件图片)它又给游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 盆景你们见过吗?文中把什么比作盆景?
(出示图片)理解“枝干蟠曲”。
师:给你什么感觉?姿态独特、依依不舍 板书:天然盆景 依依不舍
课件诗句,说说诗描写哪种松。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悟其情。“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抓住重点词语突出重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者是一致的,景的美,感动了作者,使作者情动而辞发要高歌、要吟诗,写出了美景。不仅仅是松,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6、我们观赏了三大名松,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对它们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要找一位同学来把这三大名松连起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在写每一种松的过程中都抓住了什么来写?
师:这段话如果分为两层,应该在哪里分呢?为什么?那么这两层是什么关系呢?那么这三种松都写得非常详细吗?
师:是的,作者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详略得当地向我们展现了三大名松。平时我们在作文当中,要描写几样东西或者几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注意详略得当地来描写。
【阅读教学之中的写作元素不胜枚举,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并运用这些写作元素,定会为作文教学提供有效地帮助:为思想的升华提供了帮助,为技法的领悟提供了平台,为言语的积累提供了素材。】
三、学习最后一段,整理全文
1、师: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棵千年奇松,给中国文化贴上了一个鲜明的印记,如今仍然傲然不屈屹立祖国的黄山上,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如果你只认为黄山的奇松不过如此,那你对黄山还是了解太少。黄山上的松太多了,文中的省略号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美不胜收。所以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它的姿态万千。
课件图片:师范读 、引读, 引导理解 屹立
屹立 矗立 耸立
1、广场中央( )着人民英雄纪念碑。2、一座座高楼( ) 在道路两边。
3、英雄们( )在阵地上。4、黄山松( )在悬崖上。
2、教师小结: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
【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课中描写的“三松”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景与形是分不开的,形又是情感的导体。因此,凡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一般要创设情境,运用一些音像、板画、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以形象促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当然,在这“景”和“情”相互推进的关系中,教师的情感是关键。因为要使作者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除了学生自读起到的作用,有的教材中的情与理是含蓄在文字之中的,必须由教师去启发、引导、范读,才能使学生感受深刻。教师真挚激起的感情在互为传递,通过学生的语言、神情再次传递给教师,作用于老师的心理,使老师的情感更为丰富,并得以持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