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珏哥讲语文
高考古诗比较阅读题01—05题
1.(2023·河南郑州外国语5月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少年行四首(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二首(其一)
王昌龄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注】。
【注】燕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写少年的日常生活,诗人精心选取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来塑造人物。
B.前诗“美酒斗十千”与“斗酒十千恣欢谑”表达效果相似,突出饮酒的铺张。
C.后诗“如流星”运用比喻修辞,突出战事的紧急,与第五句中的“羽书急”呼应。
D.前诗洋溢着青春浪漫的色彩,后诗则涌动着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风采各异。
(2)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B项“突出饮酒的铺张”理解错误。“美酒斗十千”写出了酒之珍美,更借前人的用语突出少年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斗酒十千恣欢谑”出自李白的《将进酒》,表面写“陈王”曹植豪饮的盛况,其实是作者用于自比,表达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情。)
(2)①第一首诗塑造了少年豪放不羁、意气风发、英武豪迈的形象。第二首诗中的少年勇赴国难、不计功名,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截然不同。
②第一首诗中,少年饮“新丰美酒”,纵情豪饮,体现豪放不羁;邂逅陌生人,把酒言欢,互相举杯敬酒,为君豪饮,体现其意气风发;少年“系马高楼垂柳边”,用骏马、高楼、垂柳等意象,衬托了少年的英武豪迈、富有朝气。第二首诗中,少年得知敌寇入侵,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谁顾”表明少年赴难是为了驱除敌虏,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表现了其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第一首诗塑造了豪放不羁、意气风发、英武豪迈的少年形象。
前两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以新丰美酒为少年游侠增色,表现少年游侠纵情豪饮、挥金如土的豪放不羁。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对少年游侠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意气”内涵丰富,既有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又有豪放不羁的气质、喝酒任性的作风等。尾句“系马高楼垂柳边”,由骏马、高楼、垂柳组成一幅画面。骏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骏马是为了衬托少年的英武豪迈;高楼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座备有新丰美酒的酒楼,高楼旁的垂柳点缀了酒楼风光,与之相映成趣,衬托了少年意气风发、英武豪迈的气概。
第二首诗塑造了毅然奔赴国难、充分爱国情怀的热血少年形象。
前两句“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西陵侠”点明少年的身份和侠义情怀,“送客过长亭”以送别场面表现少年仗义疏财、交游甚广。三、四句“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与前面“送客”的安闲气氛形成鲜乡对比。五、六句“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交代了少年出征的原因是敌寇入侵、边境告急。最后两句“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写少年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立志要*敌报国,不计功名,赞美了少年的爱国情怀。
2.(2023·皖南八校5月大联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前四句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以日暮之景、月照之境凸显景致的平和静谧,营造清寂之境,滋长情蕴。
B.韦诗首联写出李主簿的居处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气氛萧条落寞,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
C.韦诗中的“寒山”切深秋时节,“独过雁”比况李主簿生活境遇,“远来舟”牵引下联的“逢归客”,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D.两首诗的创作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孤独惆怅的心绪,抒情上都有直接抒情的强烈表达。
(2)“叶”与“树”是古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A项中“凸显景致的平和静谧”错误,孟诗前四句中有“急夜流”“风鸣”等意象,是激烈的。)
(2)赞同。①孟诗中: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叶间的凄厉之音更能烘托诗人内心凄楚无比;“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诗人孤单、弱小、飘零的感受。②韦诗中:“叶”已秋给人以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将老”相衬,有互文效果,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更显孤独,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③因此,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
解析:比较孟诗领联上句风在树间或叶间吹出的声音的不同效果→风不是徐吹轻拂,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更能烘托诗人内心凄楚无比;风声伴着猿声作用于听觉,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而“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诗人孤单、弱小、飘零的感受。
比较韦诗颔联下句门前“树”或“叶”的不同形象效果→“叶”已秋给人带来的是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能够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且这种整体感与上句“窗里人将老”中的“人将老”相互映衬,产生互文的效果。树已逢秋,窗里将老之人面对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难酬,表现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另外,门前树高大直立的形象更显孤独,能够传神地描摹出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寄寓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并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故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
3.(试题调研原创)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注】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首句,不言别情,而有一种宽解安慰之情;李诗首句点明登高远望不是为赏景,而是为“望帝京”,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
B.李诗中,作者凭楼远眺,亲眼看见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C.孟诗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直接抒情,送行者放眼天涯,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D.李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2)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B项中“亲眼看见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解读错误。李诗没有说亲眼看见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①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②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所在的方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解析:首先,明确两首诗中“望”的对象。《送杜十四之江南》中“望”的对象为天涯,即友人远去的地方。《登崖州城作》中“望”的对象为帝京,即皇帝所在的京城。其次,分析“望”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友远行望“天涯”,抒发的情感:离别之苦。《登崖州城作》,被贬官海南望“帝京”,抒发的情感:。对国君的眷念及望不到帝京的失落感伤。
4.(2023·福建厦门5月第四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甲)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D.甲诗诗人由弦管想到边关将士,顿生思乡之情,写诗寄托愁绪;乙诗则在景物描写中暗寓愁思。
(2)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D项中“诗人……顿生思乡之情”有误。“乐哉弦管客,愁*战征儿”是说:月色下,有人弹奏管弦,欢声笑语;而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士兵,则会对月思乡,更添愁苦。这里的“愁*”并非诗人自己的感情,是说边关的战士对月思乡,顿生愁绪。
(2)示例一: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的特质。①“风生爪”“水浸眉”形容月亮,初月弯似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符合李白想象丰富的特点。②“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贴切,符合李白语言灵动的风格。
示例二: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的特质。
①“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事感慨,情感沉郁。②“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符合杜甫体物入微的风格。
解析:李白诗歌清新飘逸,杜甫诗歌沉郁顿挫。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甲诗:“风生爪”“水浸眉”都是形容月亮的,比喻新奇,“离”“湿”“生”“浸”等词生动形象、用语清丽,符合李白的创作风格。乙诗:“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意象清冷,暗喻时事,且将个人的感情寄托在“月”上,符合杜甫的创作风格。
得出结论:甲诗作者是李白,乙诗作者是杜甫。两诗任选其一分析即可。
5.(2023·福建福州5月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1)—(2)题。
画石
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注】补上天。
题自画石
曹雪芹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注】分铢:一分一铢,形容极少。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和曹诗都是题画诗,以画作中的石头为描写对象并抒情言志。
B.刘诗开头直接写画石本身,曹诗开头则直抒胸臆表达对画中石的喜爱。
C.刘诗的画中石覆盖青苔本色不变,曹诗中的石头小巧玲珑未经雕琢。
D.刘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都来自遥远年代,后来堕入人间。
(2)两首诗都使用“补天”的典故,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D项中“刘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内容理解有误。曹诗“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交代来历;刘诗只提到“苍藓千年粉绘传”,表明石头的古老,并未推测画中石的来历。)。
(2)①刘诗因欲“补天”而不得,抒发虽有坚贞本色,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②曹诗自嘲无“补天”之才,表达不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
解析:刘诗“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意思是:忽然遇上女娲炼石补天,哪里知道分铢不能得用?→作者借天上喻人间,借石头喻自己,感叹遇此“补天”机会,却“分铢”不能用到,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
曹诗中“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四句的意思是:有志向的算是完美的璞玉,没有才能去担当补天的重任。不求大家都能赞赏,只想潇洒地做个顽仙。→诗人此处自嘲无“补天”之才,表达不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