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瞰天下之陈仓暗渡,孔明智取陈仓故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1:14:13

汉末天下大乱,公元前69年地节元年山崩水出大洪水,井陉境内的绵蔓河改道,天灾人祸及史料的缺陷,文人*客的张冠李戴,是造成石家庄区域内历史上说不清,理还乱,造成诸多历史疑案。

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井陉县是什么时候置县,置的什么县,县城在那里?两千多年来人们的呼唤!

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要尊重历史。不懂历史最可怕,到处造假,愚弄的是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秦皇古道走的是那里?土门关,白皮关,这两关跟秦始皇古道不沾边。

背水一战在那里?就因为绵蔓水改道,古战场到底在那里发生,造成以假乱真多处争辩。

蔓葭城是什么时候冲走的?东垣古城,九门等冲毁。恒山、恒水、恒山郡,恒山城。恒山郡是在东垣还是在元氏设置,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糊涂账。

鹿泉的由来竟然是民间故事,白鹿刨泉。振头的由来,因该村位于石邑镇的南头,故名镇头。这些由来真是荒唐!幼稚,让人啼笑皆非。

厘清楚太平河古恒水改道消失的历史经纬,了解临近地区及山川地貌对本区域的影响。汉未至唐六百多年石家庄区域内被湮灭的历史,便迎刃而解,鹿泉的由来:建在河道里的村落,以群雄逐鹿而冠名。振头的由来:镇岗而聚的村落,纵横交汇的漕运货码头而冠名。

尊重历史,挖掘历史,本文从十个方面,抽丝剥茧,在浩瀚繁杂的历史典籍里,寻找踪迹,引经据典,让人们清清楚楚了解历史真相,这就是太平河历史探源的最终目的。

(一)太平河她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又称运粮河,是夹右碣石入于海的古恒水。

恒水,恒山,恒山郡,恒山城,太平河就是伴随秦皇古道[导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的古恒水。夏书禹贡第一中有:《导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据多位专家解释是晋阳过太行山到恒山(正定),再到秦皇岛的道,古道叫天桥路。

夏书禹贡有:恒,卫既从,大陆既作,这里的卫指滹沱河,恒,专指太平河既古恒水。有人说唐河是恒水,那是张冠李戴,唐河入白洋淀,不是一个流域。

大陆既作。大陆泽:又称钜鹿泽,位于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西部的洼地,由黄河故道和太行山流出的众多河流,古恒水既太平河是注入大陆泽的最大河流。大陆泽九流汇入水系:据《尔雅 释水》记载,“九河”是指: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契、钩盘、鬲津。

“胡卢河,俗谓之葫芦河,即衡漳水。在东光县西三十里。” 又 《宋史·河渠志》: 淳化二年,从河北转运使请,自深州新砦镇开新河,导胡卢河,分为 一派,凡二百里抵常山,以通漕运。

《方舆纪要》胡卢河,长芦水,今断续不常,涸溢无时,非复旧流也,她就是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古恒水,恒水是伴随秦皇古道的太平河[绵泜水],鸟夷皮服。夹石碣石入于海。

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在鹿泉市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泜水泜湖,因境内有軧国而冠名。绵蔓水因境内有曼国而冠名。水经注:泜水即井陉山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迳陈余垒,又东注绵蔓水。

绵蔓河源远流长 井陉口历尽沧桑,绵蔓河他的主要发源地是绵河,古称绵蔓河,因该河支流众多,蔓延数百里,故名绵蔓河。今简称为绵河,亦名洮水。在今山西平定县及阳泉市境内。水经·浊漳水注: 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自下通谓之绵蔓水。《清一统志·平定州》: 绵蔓水 在州东北。源发寿阳县东,有二源: 一出鸦儿峪曰南芹泉,一出太平峪曰北芹泉,水色赤浊,合流名太平河,东流至州界曰桃水,亦称桃河,水出太平峪名太平河。

现代太平河正源发源于鹿泉区西部的水峪村南龙池山西坡,由363米峰头而下,向西北接梁庄、上聂庄的来水,弯弯曲曲地流入井陉县境内。再经岳家庄至头泉村汇北侧上安、下安等地来水。然后折向东北再次进入鹿泉区。之后的河道沿307国道南侧到郄庄汇白鹿泉之水,然后由西土门、东土门两村之间横穿而过转向东北沿牛坡山北麓至鹿泉城区西南。横穿城区南部至城东部汇入发源于城北九里山黄岩村的北太平河继续东下。

历史上的古恒水既太平河是条大河,也是一条(运粮河),也称冶河,又称葫芦河,又称长芦水即衡漳水。

栾城区运粮河向东南一直通往巨鹿郡大陆泽,栾城区运粮河码头演变成岗头村,太平河上游运粮河码头演变成了振头(镇头)村,追根溯源郊区的东岗头村西岗头村,和鹿泉区的台头村再到井陉县头泉村井陉渡,依太平河而居,也是太平河的古码头。通过这些历史记载,它告诉我们这么多叫头的村落,有黄沙高岗让他们聚居安家。太平河漕运码头就成了这些村落的名称。是古老的恒水太平河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共饮一河水。

在华北平原上又是高高隆起蜿蜒起伏百里的卧龙岗让先人依古恒水太平河而居,筑堤坝,开漕运,建码头,立村落,共镇一座岗。

从西起井陉的头泉村井陉渡,到鹿泉区台头的黄石岗,到市区东岗头西岗头和振头,再到栾城区的岗头村,蜿蜒数百华里的沙土卧龙高岗它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古恒水太平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滚滚洪流,滔滔河水冲积带的伟大杰作。

井陉县上安村下安村原名岸上岸下,是三省通衢的咽喉,岸上是绵蔓河又名太平河 ,岸下是鹿泉太平河,它们原来是一条河吗?无巧不成书,绵蔓水即汦水,鹿泉这里是南龙池,北龙池,叫潭沟,井陉渡又叫汦河,宁晋泊为汦湖。

井陉县志记载: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就发生在这里,战场在这里展开,那么问题是怎样背水?除非绵蔓河从岸上跳到岸下,背水一战的典故才最清楚,最完美,无懈可击。

(二)背水一战古战场在那里?不知道绵蔓水改道,古今地理地貌的变迁你永远找不到。

背水一战古战场在哪里?在井陉口。古人专指绵蔓水出口的地方,就在上安村下安村,原名(上岸下岸)。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由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韩信和张耳率领三万汉军在井陉绵蔓河畔背水设阵,击败赵王歇和陈余统率的二十万赵军,赵王歇被擒,陈余被斩,赵国灭亡。那么,当年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在哪里?现见诸文字的说法有四处;(1)微水、(2)威州、(3)天长镇(原井陉城)、(4)鹿泉土门。

《地理志》曰:侯国也。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世祖建武二年,封郭况为侯国。自下通谓之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径乐阳县故城西,右合并陉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

据《井陉县志》记载,韩信背水一战的战略路线是从旧关、天长、微水、东天门、上安、下安、头泉、土门诱敌往返至微水河边阵地(绵蔓河),与背水列阵部队会合。汉军前有追兵,后是河水,身陷“亡地”,拼死作战。僵持之下,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5里,现已被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在太平河(绵蔓水)北岸,上岸村下岸村。地理位置:东西走向,上安村西,东至土门关魚山约十五华里。南北走向,西边上安村北至威州旧城(陈余垒)十五华里,这里地势最开阔平坦。东边鱼山北至抱犊寨十五华里。旧威州城(陈余垒)东西走向至抱犊寨十五华里。

上安村下安村,原名(上岸下岸)村名它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岸为河岸,一村河岸上,一村河岸下,它就是古今地质地理地貌的最好注解。有数据证明上下岸山脊比西边绵河西岸低三十多米。

井陉县志记载:下安村由来,下安村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据考察,在隋唐建村,原名“下岸”,同一条河,河的上游叫上岸(也就是现在的上安),河的下游就叫下岸,现叫下安,推测当时绿柳成荫,柳树众多的缘故吧。

上岸下岸两村中间有河通过。岸下是南龙潭,北龙潭井陉渡,北山为万寿山,将军岭点将台山,后边也就是点将台南坡下边是白鹿泉泉眼,八十年代先生在白鹿泉十年,有幸登上点将台,曾留诗一首。憾古:兵仙落草碑千古,双门紧锁白鹿途。举手背弓飞箭处,九里悲歌神水怒。一九八八年春题。

将军岭点将台,东南为刀刃山,东北为韩信寨,莲花山,正北为抱犊寨。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就发生在大概二百多平方华里内,以绵蔓河出口处上岸下岸山脊为中心,东西展开背水阵。当时描述绵蔓河是小河,水流湍急,证明当时的河道很窄水流急湍。

绵蔓河出井陉口也就是上岸村下岸村,“即古泜水,韩斩陈馀处” 。据“白皮关”碑文记载,楚汉相争,汉将韩信伐赵下井陉设“背水阵”,与赵将陈余(乡人称白面将军)交战,陈败退于此毙命。为纪念白面将军,修陈余墓,建陈余祠,将村名冠以“白”字改称白王庄。

获鹿县志载:汦水县南五里。宁晋泊为泜湖。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也完全验证了背水一战的古战场在绵蔓河北岸的合理性。秦皇古驿道也充分证明,背水一战古战场当时走北线,这时候还没有南线的历史事实。

(三)秦皇古驿道为什么先走北线,后改走南线的历史真相。

禹贡:《导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太行山到恒山(东垣古城),再到秦皇岛的道,这就是秦皇古道。这条道就是恒山向西过太行山后通往蒙古高原的驰道。古道叫《天桥路》。历史可追溯到人猿相辑时代,道路与人类从古猿、早期人、晚期人、到现在经历了几百万年,一直相随相伴共同发展。

井陉 境内秦皇古驿道、历史上走的是北线,蔓葭城南二里处,即是古代沟通燕晋交通的东西通道。平望桥,涉七里涧,过青石岭、石头桥村、 天长 镇、转乏驴岭、地都村到娘子关。西可通上艾(今平定)、晋阳以致秦国都城咸阳等地。

平望往东北,走西杨庄,西薛庄,谷家峪过栈道村到石井。绕九里山,再往东,经岳村,安舍、赵陵铺,到东垣古城。人们会问?为什么开始走石井关而没有走土门关呢?

背水一战是公元前204年。土门关这一带在公元前69年以前地理地貌是一条大河古泜水,当时为水泽沟壑,从九里山边一直往南十几华里都是古河床。当时古泜水水流大,水量充沛。获鹿即湖中之陆。是一片大水泊,头泉这里是井陉渡,有南龙池北龙池,据古*载,“距北沚见海中一山,晨出泽国一片汪洋”。

古泜水改道后,白鹿泉至土门关这一带才露出陆地,在这之前秦皇古道根本从这里不能通行。

士门关是北魏公元399年建立通行的。比鹿泉城建的早二百年,背水一战600多年后古驿道才从白鹿泉经过土门关。

鹿泉石井是历史上秦皇古道最早的关口,秦始皇死后灵柩从这里经过。

为何会说秦始皇埋葬在井陉?因为秦朝实行车同轨制度,全国所有的车宽度只有一米四,但是秦始皇出行的车确宽两米。而井陉位于河北的边界,号称“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只有一个小小的通道,刚刚足够行车,两边都是突出的岩石,秦始皇的车队想过去万万不可能。民间有秦始皇死后掩埋井陉之说。

栈道就是修的古驿道,现在的岸下村黄岩村筑有墩台遗迹,又称对岳台,也是秦皇古驿道的有力佐证。

古驿道环绕太平河(绵蔓河)经过清晰的路线图,都是走的北线,也就是古恒水太平河北岸,从栾城赵卜口往西到井陉口,特别是井陉口一直到东垣故城,整个石家庄市区内都是太平河的古河道。

证实了秦皇古驿道,是绵蔓河改河道后才走南线,由东 天门, 经微水、天长 镇、转小龙窝村、核桃村到固关。也充分证明了是背水一战之后一直到西汉末年才改南线的历史真相。

人们会问?平望西面的威州和东面的鹿泉在哪里呢?古今地理地貌告诉大家,背水一战的时候威州这个地方是蔓葭城又叫陈余垒,当时还是丘陵,沼泽,高地。威州城是绵蔓河改道后河水冲刷,河底逐渐低下经过千百年后新建的村落,现在已经处于平望的脚下。

威州店,位于时下井陉县威州镇境内,“威州旧无此州,金始置”“天会七年(1141年)以井陉县升置陉山郡军”(《金史》),后改为威州,仅领井陉一县,属河北西路。

从以上资料我们知道威州,鹿泉,包括正定府都是绵蔓河改道后出现比较晚的城镇。

井陉口平望,有平望桥,平望的名字就告诉我们古驿道往西不是现在的河流而是丘陵,沼泽,是七里间,有平望桥。秦皇古驿道往西不跨绵蔓河,它的南边才是绵蔓河从西流向东边从上安村到下安村流入鹿泉太平河的古井陉口。

《舆程记》县东北五十里有石桥,跨七里涧上。又东北十里为平望桥,接获鹿县界。秦皇古驿道北线山脊是井陉平望村。平望东看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接巍巍太行山,自古以来就是出晋入冀交通要道,因地势较高,登高远望一脉平川。

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印痕,漫漫古道,累累车辙,马蹄踩踏和风雨侵蚀,都已变得光滑可鉴。曾经繁荣昌盛,才子佳人,金戈铁马,战火烽烟,当年车水马龙,现在是过眼烟云,多少城镇村野都消失在这滚滚红尘中,留下了多少传奇故事和历史遗憾。

古驿道平望,见证了背水一战的古战场,斗智斗勇,排兵布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马蹄声碎,腥风血雨,群雄逐鹿,改朝换代的历史真实画卷。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唐宋大一统后的历朝历代再到新中国的解放,在诸侯争霸、群雄并起、金戈铁马的岁月里,谁占据了真定(包括平定),谁就占据了先机。正如宋代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宋祁所说:“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屯田潴水,限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倚为北面之重。”由此可见,河朔就是井陉古道所连接的真定平定这块战略要地,真定是河朔根本,而井陉古道是河朔之咽喉。这河朔之河,就是古恒水太平河。

你听!将军岭点将台,韩信寨抱犊寨战鼓擂鸣,咚咚作响威震天际。你看!亮子岭,白皮关,岸上岸下,战马嘶鸣,英雄豪杰血战沙场军威雄壮。这里就是双方将士怒目对骂的古营寨,又是双方斯*背水一战的古战场。

古驿道平望,更见证了大自然的沧海桑田,见证了古老的蔓葭城,东垣古城,九门等因绵蔓河改道,被滔滔洪水淹灭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

(四)绵蔓河,陈余垒,蔓葭城,你在那里,叫什么名字?两千年来人们的呼唤。

山西省学者王文尧.(娘子关发现晋阳城之十四:晋阳城南之虖沱水)。它通篇就在探讨绵河的事,这位朋友在呐喊!(可以肯定的结论就是今天的绵山、故关山,也就是《山海经》所指的泰戏山和井陉山!而且,无论是汇入绵河的虖沱水,还是与甘桃河汇合的液女水,全都在今天的河北井陉界内汇入了冶河,也说明了这冶河就是《山海经》中的沁水。

沧海桑田,面目全非,这些名称在井陉周围早已消失了,只留下低矮的旧关在那里无语地看着高速公路上日夜穿梭往来的车辆从自己的身边和头顶飞驰而过。

我们在呼唤!绵蔓河井陉人的母亲河,陈余垒,蔓葭城,井陉最早的古城,你在哪里?叫什么名字?争议了两千多年。曾几何时,个别志书、一些图表标新立异,把井陉境内横口以下的主干绵蔓河易名为冶河,亲手将自家的千年“历史文化遗产”抛弃。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焦虑和愤慨,又是故乡家人对历史的真情呼唤!

山西学者开篇:在《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就有关于晋阳城非常明确的记载:“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

山西学者佐证:恒水出焉,其实就处在那“阳曲”之处,山南水北谓之阳,河道弯折谓之曲,阳曲之谓名副其实。最终在章武入渤海,这晋阳城发源的虖沱水,除历史变迁有所易名之外,大的地望与走势完全吻合。

《山海经·海内东经》指出:“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这就非常珍贵了。《山海经·海内东经》不仅明确了“晋阳城”的地望,而且还明确了“井陉”这个地望,这在今天绵山南北仅隔九公里的娘子关晋阳城与旧关村井陉来说,再没有比这两条更精确明白的指认了吧?远古时期的《山海经》号称天书,许多人认为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其实不是,那就是远古时期山川河谷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是远古信史。而有了《山海经》里的“晋阳城”和“井陉”这两个明确的点以后,仿佛就找到了一条理解《山海经》的捷径,也仿佛拿到了打开远古洪荒的金钥匙。

“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山海经与禹贡都清楚的记载绵河流入大陸泽。

穆天子传开篇就是:《穆传》性质既明,周穆王发成周,绝漳水,觞于盘石之上,猎于钘山之西阿,当为可信之史。漳水,《禹贡》之"衡漳",《周官职方氏》所称"冀州,其川漳"即此。钘山脚下。钘山,晋代郭璞注:燕赵谓山脊为钘,即井钘山也,今在常山石邑县。说文解字:洨水,井陘、謂石邑之井陘山也。今直隷正定府獲鹿縣縣西南有石邑城、戰國時趙邑也。前志石邑下曰。井陘山在西。洨水所出。東南至廮陶入泜。

秦置井陉县,县城是石邑城。井陉县的由来,以石邑城西井陉山而冠名。距今约四千至三千六百年的夏代,井陉属夏族统治未达之处,而当时商族的祖先主要活动于太行山东麓的绵蔓河、滹沱河等流域。井陉境内南良都、微水、威州等地发现先商遗址数处,说明井陉绵曼河流域是商族祖先发源地之一。史载商王武丁曾封其叔父于“曼”地,其族称“有曼氏”。据专家考证,“曼”即是因绵曼水而得名,故此井陉应是商代方国“曼”的封地。

西周时,周人统治未达。井陉属游牧民族戎人活动区。春秋时,井陉先为少数民族鲜虞人建立的鲜虞国所属,后晋国灭鲜虞,井陉归华夏族的晋国辖,属晋国上地郡,郡治石邑。

石邑深涧的故事告诉我们,春秋晋国上地郡守董安于巡视石邑城属地,深涧百仞之地就是指井陉,井陉口就是背水之战的古战场,也是井陉上安村和下安村中间的山脊。

《郡志》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淘河。七里涧,在县东北,诸山溪之水在县北境者,皆汇流于此。南入绵蔓河,霖潦暴作,行路皆绝云。

井陉最古老的古城—曼葭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中期,当时井陉属白狄人建的中山国,而威州北距中山国都灵寿城仅25公里,是灵寿城南部扼守绵曼河东岸通道的要塞,中山国即在威州设守筑蔓葭城这是迄今发现的井陉最早的古城。

中山国为千乘之国,兵士善战。故赵国与中山国曾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307年至305年,赵武灵王动用二十万兵力通过“蔓葭之战”灭中山,就在今威州。此战不亚于后来同在井陉发生的“背水之战”那样的战术典范。

绵蔓河古恒水太平河。石家庄的母亲河,穆天子传有你,山海经有名,禹贡记载的清清楚楚,可是现在人们不认识你。你忍辱负重,你的历史象你的名字一样,弯蔓太多,横生枝节,和井陉最早的古城蔓葭古城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两千多年来人们在寻找!人们在呼唤!绵蔓河?蔓葭城?陈余垒你们在那里?你们是怎样消失的?

(五)汉宣帝传,《禹贡》地理志详细的告诉我们,绵蔓河改道,蔓葭城,东垣城,九门等冲毁的准确时间。

洪水泛滥,方口崩溃,河水改道,山川换貌,地理变迁,石家庄的母亲河古恒水太平河(绵蔓河),蔓葭城,东垣城,九门等,背水一战古战场,在滔滔洪水中淹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寻根探源,揭开历史谜案。汉宣帝传,记载有两次大地震,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条奏。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大赦天下。上以宗庙堕,素服,避正殿五日。

水经注记载,这次洪水泛滥造成海浸,当年秦始皇过太行恒山到碣石山,碣石山没有踪迹,按当时北海、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也就直指西南部太行山区。就是这次大地震,大洪水(山崩水出)造成绵蔓河改道,方口溃漰,曼葭城,东垣城,九门淹没的重大自然灾难,造成人们说不清理还乱遥远的历史谜案。

在中国历史上有纪录以来发生使桑田变沧海的巨大海啸,它就是西汉末年发生在渤海地区的海啸,距今已经近两千年之久了。从其规模与破坏程度来看,堪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啸。

历史记载:西汉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宣帝封赵顷王于广汉为桑中侯,监管开凿太白渠。治所在今河北平山县东南,东汉废。《水经·浊漳水注》: 桃水 “南径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径桑中县故城北,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

历史记载:汉高祖十二年,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又北过堂阳县西,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径县故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者也。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商旅所济故也。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门石崩褫,余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长芦水东径堂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谷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长芦水又东径九门城北,故县也。又东径抉柳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损为侯国。

史书准确记录了公元前69年地节元年,四月壬寅大洪水,(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门石崩褫,余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蔓葭城被冲走,东垣城被湮灭,九门等被冲毁,历史上的真实一幕。

乾隆《正定府志》记载: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发生了大地震,水灾,朝廷遂根据周穆王北巡所记载,封赵顷王子刘广为桑中侯,建立桑中侯国。治所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南。王莽时国绝,东汉废县。《水经·浊漳水注》: 桃水 “......南径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径桑中县故城北,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根据这段记载,专家推断,桑中城应该在蒲吾城东边八里左右的马山一带。这一带紧邻滹沱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烟凑集,自古是好地方。可惜桑中侯国存在时间短,遗迹少见。

汉宣帝地节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年封桑中侯,治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南。西汉将作少府属官有左右中候,掌监工程工徒,从这里可以看到绵河改道后第二年,就是开凿太白渠的准确时间,在太白渠傍边设绵蔓县。

(六)绵蔓河你原来流向那里?滹沱河源本微,与冶河初不相通,后二水合流,其势始盛。

绵蔓河古太平河,你原来流向那里?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或志书,标名你原本就流向滹沱河,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就是这次大地震,大洪水(山崩水出)方口溃漰,造成绵蔓河改道的重大历史灾难,才有冶河之说。

又载“冶河,旧志即古太白渠,其上游即绵曼水。汉书·地理志:冶河在县城西北隅。旧时冶河自平山县东南流经此,又南经宁晋县入大陆泽。其后冶河自平山县东北流,合于滹沱。滹沱不能容,决溢为害。元至元末,议引冶河分流。工成,滹沱水势遂*。数年,下流渐湮,仍自旧口决入滹沱,冲啮为害。皇庆初,又议自平山县城西北改辟河道,下至宁晋,疏淤淀,固堤防,使冶水仍入旧河,则滹沱势分,真定之害必少。但栾城地形颇低,拟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一道,以*其势。于是冶河复导流于此。未几复废。或以此水为滹沱分流。误也。俗亦谓之运粮河,或以为即汉之太白渠。《汉志》:太白渠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盖流经县境矣。《元和志》斯洨水在县西北二十〔里〕,即太白渠也。又县南五里有龙潭湾,亦昔时冶河支流也。

冶河故道原经获鹿、栾城,至赵县入洨河,公元1264年故道淤塞并入滹沱河。1324年又重开故道,不久又淤塞,冶河遂并入滹沱河叫至今。

滹沱河,元史河渠志延佑七年正定路言正定县滹沱河北决堤寖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唯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水。

《水经.浊漳水注》所涉石家庄等地域考略:读史方舆纪要,四库全书,元史,河渠志等历史文献记载:明确的告诉我们绵蔓河原本就不流入滹沱河,那么她究竟流向了那里?绵蔓水既鹿泉水,是古恒水,她的出水口就是跳出井陉上岸村下岸村流向了大陆泽。

绵蔓河改道后古老的地理地貌清楚的告诉我们,井陉县防口村,冶里村等村名及山川地貌的名字就是历史的有力佐证,还有几千年来的民间传说就是绵河改道的最好见证。

村名的由来或山川地貌的名称都有它特定的意义,井陉冶里村及附近村落,既没有姓氏的烙印,也没山川地域的痕迹,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由于井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语言受周围影响甚大,井陉多山,古来村庄之间多有交通不便,因此“三里不同语、十里不同俗”方言众多。

井陉冶里村,民俗方言叫淹了,淹了,又叫野了,野了,方言没了,没了。两千多年来多么急促的呼救声,演变成了有历史记意的村名。冶里村有大水淹村的传说,冶河名的由来也是从冶里村而来。

井陉东冶村,平山西冶村历上都归属井陉,民俗叫的就是东淹村,西淹村。还有邻近的防口村(放口),回舍(毁*),洛阳(落殃),东焦西焦(礁滩),等附近村落都于冶河山崩水出有关联。

朋友们!请你看冶河的民间故事冶河的由来。它不是民间故事,而是历史上山崩水出,冲走蔓葭城真实的一幕。

(七)防止水患,汉宣帝专设(桑中候),监管开凿太白渠。

滹沱河历史上名称多异,《山海经》名滹池,《礼记》称作恶池,《史记》称呼它也作亚沱,《汉书》《水经注》叫滹沱,西两河方言则称“葡萄河”。“滹”本为“呼”,即呼啸之意,“沱”即“滂沱”,恶池、滹池、滹沱等称谓,都是取水急凶猛之意。

滹沱河并不总是这样温顺怡人,她也时常会发脾气,给两岸人民带来灾难,人们也毫不客气地送她以“恶名”。其实,“滹沱”本身就是取水流湍急、汹涌磅礴之意。在历史上,滹沱河经常洪水泛滥,河道屡有迁徙,迄西汉,至明清,地方史志有不少记载。单是真定城,就屡遭冲毁。

西汉新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常山郡邑大雨雾,水深数丈,流*数千人。《正定府志》

绵蔓河古恒水太平河,是华北一带流量最大的河。地节元年改道与滹沱河合流后,她的流量也最大,占整个滹沱河总流量的三分之二。河北水利载:冶河洪水及枯水流量,在滹沱河中均占有很大的比重。该河特点是河床宽阔,卵石遍布,水流湍急,声闻数里,冬日不冰,为常年有水河流。年径流量10.57亿立方米,1963年汛期最大洪峰流量为8900立方米每秒,黄壁庄滹沱河总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

太行山井陉盆地受各种自然条件影响,她是历史上,大暴雨大洪水大爆发集中地区。她留给自然界的遗迹最大也最多,从栾城到鹿泉高高隆起百里的卧龙岗,七十年代彩色卫星照片上呈明显的白色条带也非常明显,也都是绵河改道最好的佐证。

东垣古城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重要城邑,后属赵,秦置东垣县,两汉为真定县,真定国治城属常山郡。晋初(265年)将常山郡治所由元氏移至东垣。唐初真定县与常山郡的治所一并迁往滹沱河以北。至此东垣古城失去其政治、经济都会的地位并逐渐废弃。

历史沧桑,大洪水,给世人留下多少感慨。清代正定人、贡生容丕华曾赋诗《东垣城怀古》,偶过东垣感慨增,离离禾黍满沟塍。水流哽咽君知否,欲向行人说废兴。

当地人流传下来的俗语“古城有一丢,正定有一修”,就是说东垣古城没落,新正定城开始修建。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安乐垒是最早的正定城,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看到的正定城,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在以后的几百年间逐渐形成为区域中心。

时空转换,时光流逝。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水带走了千年时光,也把东垣(真定)古城的雄姿带进了历史尘封中。

公元前69年地节元年的大洪水,使绵蔓河古恒水太平河改道汇入滹沱河,那就是同流合污,助纣为虑,为虎作伥,凐灭了蔓葭城,东垣城,九门等多少城池村落。造成生命财产难于计算的大毀灭。绵蔓河与滹沱河合流,造成历史上一次次人类大劫难,疏通水道成为人们当务之急。

历史记载:西汉地节二年,(前68年)宣帝封赵顷王于广汉为桑中侯,监管开凿太白渠。首位于汉代蒲吾县(今河北省获鹿县西北)。《汉书·地理志》记渠下游至下曲阳(今晋县西)入斯洨水。斯洨水东至鄡(今束鹿县东)入当时的漳水(约为今滏阳河道)。《水经·浊漳水注》记太白渠首段仍为绵蔓水,至乐阳故城(今石家庄西北)东南乌子堰分为两支。正流东经今藁城南、栾城北、赵县北,以下改称斯洨水。

另.一支,过晋县南至束鹿南入斯。渠线长近150华里,沟通了滹沱河及漳水的联系,发展了航运,并使两岸农田受到灌溉之利。开启了从太行山到东部平原的漕运之渠。当今流经石家庄的石津运河,就是在太白渠部分故道上建成的。

人们知道井陉无冶河,更要知道冶河的来龙去脉,防止水患开凿太白渠。太白渠是西汉公元前68年开凿的。古人起太白渠名,太为太平河,白为白沟,或为白公。

太白渠首在冶河村,历史上河渠在这里一千多年来多次崩溃淹没,又重修开挖,一直到元代河漕太深不能挖掘太白渠断流,绵河改道经过冶河村流入滹沱河,所以冶河张冠李戴把绵蔓河顶替成名了。

栾城县志讲的更明白,据河北省《栾城县志》载,冶河发源于山西平定县太行山里,经平山县、鹿泉县进入栾城县,它是利用自然河道兴修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官家运输粮草和百姓的出行交通,在古代交通很不便利的情况下,水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太白渠《汉书·地理志》《水经》都有记载,从滹沱河开太白渠通斯洨水,入河水(黄河)。西晋崔豹古今注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作常山郡滹沱河蒲吾渠,通漕运。”当地人称“运粮河”,是沟通滹沱河与河水(河北衡水沧州的黄河故道)明确的运河。

(八)以河冠名,绵蔓县。绵蔓县是井陉历史上置县的开始,县治所在地就是蔓葭城。

公元前204年,西汉高祖三年,始置恒山郡,当时就包括绵蔓县。

雍正八年的井陉县志中记载:汉灭秦置县,属常山郡,置井陉县始此,秦实行郡县治,石邑仍为县。西汉起,石邑县即有析合,北部(今故城一带)、西北部今丘陵一带,曾置绵蔓县、桑中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宽封真定国,绵蔓为其属县;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刘广封桑中侯,桑中为桑中(侯)国。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绵蔓县废,原境划归石邑。

井陉历史上最早的县城就是绵蔓县蔓葭城。曼葭城坐北朝南,北依山势高耸的薛家寨(也称四瓦寨),南俯一马平川的威州川,其西是泉水盈溢芦荻千亩的河滩湿地。曼葭城南二里处,即是古代沟通燕晋交通的东西通道,西可通上艾(今平定)、晋阳以致秦国都城咸阳等地,东可达华北平原的东垣、北九门等地……可见曼葭城既为当时交通要隘,又为中山南部国之门户。汉赵背水一战是公元前204年,当时赵军大本营陈余垒,即蔓葭城。赵军二十万大军在这里驻扎,可以想象这里的山川地貌有多么的开阔。

井陉历史上第三座古城即为金元时期的威州城,与中山国时期的曼葭城颇有渊源。赵国灭中山后,威州一带属赵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绵蔓县的来龙去脉:有人会问?绵蔓县为什么又置在鹿泉故城,是公元前69年的大洪水,山崩水出把蔓葭城冲走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年开凿太白渠,在鹿泉太白渠傍设置绵蔓县。

真定国都:西汉时,汉武帝下诏封常山王刘舜的儿子刘平为真定王,析常山的真定(治东垣)、绵蔓(今鹿泉市北故城)、藁城、肥垒(今藁城市城子村)四县立真定国,都城真定城(东垣)。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真定国。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因真定王刘扬与绵曼山区的叛军预谋谋反,被刘秀派遣大将耿纯诛*,真定国废国,鹿泉太白渠傍绵蔓县前后共计105年,后原境划归石邑。

绵蔓县公元前2O4年置县到公元37年废县共计241年,公元前68年开凿太白渠,在鹿泉九里山边(原故城村)设绵蔓县,到公元37年废县,共计不过105年,那前136年在那里?公元前69年的大洪水,山崩出水把蔓葭城冲走,前后136年绵蔓县的县城就在蔓葭城。

蔓葭城公元前307年至305年,赵武灵王动用二十万兵力通过“蔓葭之战”灭中山,就在今威州就是蔓葭城。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由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当时的陈余垒就是蔓葭城。

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真定国,再到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这136年内蔓葭城还在今威州这里就是绵蔓县城蔓葭城。

历史上井陉县城迁徙路线图,秦灭六国置井陉县,县城为石邑城。公元前204至公元前69年绵蔓县座落在蔓葭城,公元前68年至公元37年迁移鹿泉故城,公元37后划归石邑城。

西汉初年,韩信破赵,汉王朝于汉三年(公元前69年后)在石邑县东北部九里山边设置了绵蔓县,古太平河就从城边流过。

《后汉书》中注故城俗音讹谓之人文城,民风淳厚,物华年丰。古冶河从城边流过,孕育出大片沃野肥田,棉麻种植兴盛。绵蔓当时是周边纺织品流通集散地,繁华无限。直到解放前,故城还是远近闻名的布匹集市,古城人精通纺织,做工精细,远近闻名。

东汉时还曾一度利用太白渠通航。唐代前期自平山(今县东南)开大唐渠,引太白渠水灌获鹿及石邑(今石家庄西南)农田;永徽五年(654年)在平棘(今赵县)引太白渠水注入广润陂; 总章二年(669年)又自石邑西北开礼教渠。

从以上资料我们就清楚的知道西汉时因绵蔓河改道淹没蔓葭城后开凿太白渠,曾在太白渠河岸设立绵曼县辖今获鹿、平山及井陉部分地区,其治城沿用战国时的绵葭旧城。

(九)绵蔓河改道后地理地貌留下的山川遗迹,城镇村落就是最好的佐证。

绵蔓河初名太平河,井陉口下就是现在鹿泉的太平河,井陉口上是微水当地人称余水,下边有个鱼山(余山),头泉古人叫井陉渡,两边山为南龙池山,北龙池山,龙谭沟。两边高岗上还有绵蔓河古河道遗址,裸露一大片砾石粘结的大石块,它就证明这里就是过去古恒水太平河的古河道。

获鹿准确的叫怀鹿,地名叫潭沟,这个怀字她是有历史出处的,是山海经“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还有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市区槐底村,正确的叫怀底,又叫怀里,还有(于底)余底村。石家庄市区大部分等城镇就建在太平河的古河道上。鹿泉是绵蔓河改道以后隋朝(581年~618年)六百年后设立鹿泉县 。城内西南方低,东北方高,纵横交错的沙丘堆积,是最明显的洪水冲积带。

当代在布市街挖槽时,出现大面积河流石,应指出河流石的面积还更大,东到北海山全是河流石层。曹庄为太白渠漕运码头,当时石邑出产粮食,石器等物资从此装船,东方的船到此则需在岸边桩上拴住。这里是水泽,是码头、是漕桩,是物运集散码头。当时鹿泉水旱两码头响誉中外。

在七十年代前城西南为海子沟,街水从东往西倒流。城东北县供销社,县招待所,文庙等单位,在高岗上,四周都是高低不平的砾石沙丘。鹿泉的东城门就座落在高高的沙丘岗上,是当时获鹿的最高处。

九四年获鹿县改鹿泉市,重修东门,在全省登报征东门楹联。先生编写的(腾飞门),[两门开三省旱码头历经沧桑,八景唱九洲古石邑走向辉煌]。被入选,当时还发奖金颁证书。

看古地质遗迹,古恒水太平河从鹿泉城一直往北延续到九里山绵蔓城边,现在的故城村。那么你想象,太平河从北到南,宽大的古河床竞有二十华里。

看古地质遗迹,请你到白鹿泉和井陉平望,再到鹿泉区井陉交界上安村下安村,那里是山脊,也是井陉口,但那里黄土堆积,沙丘并立,沟壑纵横象黄土高原一样,懂地理地貌的你就会惊呀的想到。啊!这里是古河道,上游绵蔓河过去从这里经过,这里就是绵蔓河的主河道井陉口,过去曾经从这里经过流入太平河。这里又是古代背水一战的古战场。

井陉渡,金元诗人元好问有诗为证:土门西边井陉渡,野日荒荒下汀树。眼中麾盖天上来,泜水鼓旗纷偃仆。秋夏众壑会鹿泉,浩浩湍声泄余怒。(旧县志12页)

(十)蜿蜒起伏百里的卧龙岗,是歌颂母亲河的大美篇章。

古恒水太平河发源于山西寿阳县太平峪,汇西部众河流跳出太行,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绵蔓城,又顺流而下来到了井陉口上岸下岸山脊,跳到覃怀底绩龙潭沟,流向华北大平原大陆泽。翻开历史的遗迹篇章,我们清楚的看到,是大自然的杰作,洪水泛滥,山川换貌,河水改道,冲破方口,露出威州,汹涌洪流,滔滔河水,滚滚东南,蜿蜒几百里注入大陸泽钜鹿。

大陆泽,是古代天下九泽之一,古时钜鹿湖水域广阔,史志上称大陆泽广袤百里,众水所汇,波澜壮阔,古恒水太平河改道是造成大陆泽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怀鹿到束鹿,我们这一带都归钜鹿郡管辖,为什么几百里外的地方管理我们?是古恒水太平河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把我们联结在了一起,当年雨水丰沛漕运发达。

怀鹿的由来,束鹿的由来,巨鹿的由来及衡水市的由来,都以古恒水太平河鹿泉水而冠名。

但我可以肯定,当时船运也到达过这里头泉井陉渡,上下安井陉口,甚至逆流而上进入它的源头山西境界。

朋友们!争议了两千多年的母亲河绵蔓河,井陉县志清楚的告诉我们,古代初名太平河,经井陉口东流是一条大河,她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古恒水。

淹灭了两千多年的蔓葭城,东垣城,九门城,有了它清清楚楚的结局,是公元前69年的那场大洪水,把蔓葭城冲走,东垣城湮灭,让多少城池村落被大洪水冲毁,变成了一条巨龙腾飞,堆积沙砾从井陉口再到栾城的岗头村,蜿蜒百多华里的卧龙岗。依岗而建,座落了多少岗头,垒头,丘头,振头,台头,头泉等村落。

古恒水太平河(绵蔓河)我们的母亲河,你的母腹(怀里,石家庄这一带古地名)诞生了一座伟大的省城。大陸泽流域的区位优势,为中心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必然产生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做为石家庄人,最值得骄傲最霸气的一句话是(背水一战奠定汉朝,攻克石门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朋友请看!耸立在华北平原上高高隆起的卧龙岗美篇吧:“岗高几丈有余”“岗以坟起,龙以形蟠,蜿蜒数百里,脉络连自太行”。“掘地数尺,累累结石,仿佛人马介胄之状”。登临岗顶,龙脊起伏尽收眼底。北瞰河水,碧水清波,玉带若飞,南眺城郭,烟树迷离,粉堞如画。西望太行,山峰叠嶂,奇境如临。东揽村野,屋瓦鳞比,田地鹤列。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你会为之心潮澎湃,神情激荡,憾慨万千。这就是古老的恒水太平河(绵蔓河)历史的功绩,大自然的杰作,又是对曼葭城,东垣城两千多年的颂歌,虽然灰飞烟灭,但是浪涛依旧。

朋友请听!这里遍地是葭草的笑声,传递葭莩之情,远离故土的游子,时常想起牵挂,笑声是送给古恒水太平河母亲的歌,你的慈容时时在泪水中浮现,歌颂你,伟大的赋予和母爱,哺育了两岸儿女,朴实无华,人杰地灵,人人都说家乡美,最美还是葭笛声。

当年星罗棋布漕运货码头,船来船往的繁忙情景。现在是巨龙腾飞,高岗变成了高楼,居住着温馨的家庭,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高奏着时代的凯歌。赞美你的哺育恩德,母仪永在,千古流芳,世世代代。人们历史的记忆,你是衡水,是永衡的古恒水太平河。

作者:白贵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