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七律《登高》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崇高地位,明代胡应麟推许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诗薮》),清代杨伦称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等,乃是学界共知的。《登高》还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读篇目。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登高》
领人遗憾地是:历代杜诗注者或研究者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严谨或语焉不详处甚多。
如《登高》的创作时间,及其中关键词句如“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解释等方面,很多注本都是人云亦云,不当之处甚多。本文小编给各位梳理如下:1.《登高》的创作时间:不是写于重阳节
杜诗的注释版本历代皆有,2014年当代杜诗研究专家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皇皇十二巨册已经问世,其中历代关于《登高》有价值的评注都罗列其中。依赖这部大著,参阅其他著述,首先就历代学者对《登高》的解释做一个概要的梳理。
早在宋代,赵次公在《杜诗先后解》中将杜甫夔州所作五首诗强行合并,改题《九日五首》,该诗成为其第五首,就属于一次学术判断的失误。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自古有登高的习俗,杜甫此诗既然题目叫“登高”,自然可推断为作于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明末的高棅对这一判断表示认同,在《唐诗品汇》中将《登高》题目改为了《九日登高》。
后来,钱谦益看出赵次公“九日”之解不通,故又将诗题改为《登高》,明末清初的张溍在《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中还对钱谦益的看法表示疑惑:“钱本改此首题为《登高》,何故?首四句概言九日远景,确是夔州九日。”
稍晚的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认同“夔州作”的传统见解,却不赞同九月九日重阳节所作,因此未敢下此断语。虽有邓绍基主张“广德元年梓州作”的别见,也不占主流地位。也就是说,《登高》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地点是夔州,年份是大历二年,成为了主流学术观点。
进入现当代,这个学术错误被一再沿袭。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诗约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所作。诗中写江边秋景,意境雄浑开阔,惟感伤过甚,结尾处,情调不免低沉。”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此诗为重阳节登高所作。”
顾青《唐诗三百首》:“此诗作于大历二年秋,杜甫在夔州之时,写客居异乡、重阳登高的观感。”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大历二年秋在夔州作。登高:旧时风俗,重阳节有登高之事。”也有注明其创作年份,却未明确是作于重阳节的,在学术界仅占偏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