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什么修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仿写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4:02:31

公元762年的一天,一位头发和胡子都已经花白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行走在通往安微宣城敬亭山的路上。山脚下,老人停下了脚步,抬头望了望眼前的这座敬亭山,嘴里发出了一声轻微的叹息,然后,在一块平滑的青石上坐了下来,久久地凝视着这座山。

他的目光,时而落在苍翠的树上,时而又跃上山头,一会儿看高飞的鸟儿,一会儿又看悠闲的白云。更多的时候,他的目光停留在山的某一处久久不动,不知道在想什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什么修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仿写(1)

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就是那位狂放不羁,那位“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的李白,那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而眼前的这位观山老人与人们想象中的李白简直判若两人。再看看他这次观山后写下的这首《独坐敬亭山》一诗,更是令人不可思议,如果不标明作者的名字,谁能相信这首诗竟然是李白写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中描绘的是这样一个简洁的画面:许多鸟儿都走了,一片孤云也悠闲地飘远。山看着我,我望着山,总好像看不够似的。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什么修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仿写(2)

诗中的人物,分明就是一个苶呆呆的形象,又象是禅师打坐的样子,好象和印象中的李白根本就不搭边呀!

李白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出许多名诗来,堪称写山的高手。“噫吁嚱,危乎高哉”,他写《蜀道难》,形容山的雄险是多么的有气势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登这山比登天都难。你看李白这架势,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样子。这才是李白的性格在诗中的反映。

他写庐山之高却不直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用瀑布之高来反衬庐山之高。他把夸张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体现出了他个性的张扬。

甚至连梦中的山,也是高大挺拔的样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还没见过天姥山,只是听别人说过而已。但是,他能按自己性格特点来想象此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什么修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仿写(3)

再来看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也是看山,但李白眼中的天门山,是山的形状的特殊性,象打开的两扇石门一样,江水从中间流过。诗中扬溢出的情绪是热烈的。

李白的诗写了那么多的山,但情绪都是热烈的,体现的也都是昂扬向上的乐观心态。唯独这首《独坐敬亭山》,情绪与以前写山的诗来个大逆转,出现了强烈的反差。情绪出奇的静,象是默默无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李白诗风的这一变化,古今有许多人都看出来了,但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没个确切说法,只能是凭猜想了。

《李诗直解》认为,“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诗法易简录》中则认为此诗“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但是,这些评论只指出此诗之妙,至于李白为什么这么写,都末提及,因此,还没有评到根本上。

倒是《唐人绝句精华》有一段评语,似乎触及到问题的核心,“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此评认为李白此诗究竟为什么这样写,俗人很难猜解,个中原因,只有山知道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什么修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仿写(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