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教学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论”则是对教学过程的理性评判与规律总结,科学全面地回答了“何为教学”“为何教学”“如何教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源于教学实践而又指导教学是“教学论”的重要特征。认真梳理“教学论”的一般原理,并研究其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论”一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我国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的著作)中,就已出现关于“教”与“学”的精辟论述。虽然这一时期的“教学论”尚未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体系,但古代先贤们在教学方面的学理思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和思想启迪。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逐渐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反思国内教学实践,逐渐对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并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问题。在价值观上,现代“教学论”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出发,认为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引导学生生存和发展基本方式的转变;在学生观上,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主体,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二是关于教学目的的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活动是具有价值指向的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现代教学应将培育学生的认识能力、理性能力与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结合起来,培养完整的人。三是关于教学方式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活动应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要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式学习、合作探索式学习和创新创造式学习转变。四是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措施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应尊重课堂实际情况,制定弹性化教学方案,采取多元评判标准并在互动中实施教学。
由此可见,“教学论”一般原理并不是对教学实践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不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呈现,而是从批判和反思的视角对教学实践规律的探索;不仅着眼于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的普遍性,也特别注重对教学经验的理性思考。因此,基于“教学论”视角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在教学目的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内容上科学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上持续完善多元教学评价标准,在教学机制上注重协同攻关“课程思政”设计难题,切实做到系统全面、科学精准、行之有效。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征程上,世情国情民情的新变化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科学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课程具有政治性,完全政治中立的课程是不存在的。“课程思政”旨在将价值理念引导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梳理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的课程特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塑造“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氛围,形成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合力。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增强思想自觉和方法自觉,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突破以往专业课教学只传授专业知识的思维定式,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造性开展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修身立德。
持续完善多元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程思政”是否有效融入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堂实践等各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评价进行把关。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重视,进而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要建立健全以产出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综合运用量化评价、主观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多样评价方式,避免“唯量化”考核评价,进而切实发挥考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协同攻关“课程思政”设计难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协调有序的教学组织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整体效果,要致力于发挥各类教学组织的协同作用。一是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把教师组织起来,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二是要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搭建思政课程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发力。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
(该论文为北京联合大学教研类项目JK2021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