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095年后的200年间,欧洲的基督徒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试图将巴勒斯坦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欧洲人预期的目标虽未达到,却引起了其对东方的好奇,促进了欧亚贸易。13世纪末,马可·波罗等探险家从亚洲带回香料、丝绸、铁器、宝石和药物等,他们的经历被写成传记,广泛流传,更是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物品的欲求。
自古以来,西方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海上路线利用了季风的特点: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间,船只从苏伊士或巴士拉出发,分别经由红海或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再顺着从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航往印度洋和中国海。大约在6个月后,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间,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又会将航船带回其始发地。
丝绸之路
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地中海东岸(主要有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
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亚历山大、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被称为当时的“铁幕”。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当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国极盛时,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才与“契丹”取得了联系。
已有的贸易路线可以运送宝贵的香料,但却不得不遭受沿途关卡的层层盘剥,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还没有算上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盗匪的*扰。进入十五世纪,威尼斯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与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大航海
另一方面,从1347年的黑死病夺去欧洲1/3的人口,到15世纪已过了一个半世纪,在这期间欧洲人口得到了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造成了食物资源的紧缺,也相应带动了贸易的复苏,商业发展产生大量富商,为海上冒险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当然,如此远距离的航海绝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与商业繁荣共生共荣的是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新兴王室不仅希望开拓新市场,获得贸易带来的高利润,还想占据新领地,扩大统治范围。他们以出资、集资的形式支持航海探险,并以封赏领地作为鼓励,这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参与热情。地理大发现无疑也是一场欧洲帝国大肆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的竞争。
·条件
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理性的人文精神带动人们对知识和自由进行探讨与追求,人们对不同的文明产生兴趣,并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到了15世纪,许多欧洲人接受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与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相信大地是球形的。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知识的日趋丰富,绘图本领的提高以及罗盘的应用,又在科技上为欧洲向海洋进军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
社会、政治、经济的结合使西欧人实现了探索地球全貌这一历史使命。海外扩张须以强大国力作为基础,从中世纪封建旧制度中新生的统一民族国家提供了这种国力。欧洲各国海外扩张的先后顺序和这些王国统一的先后相对应。最早是葡萄牙;接着是西班牙,1469年伊莎贝拉一世与斐迪南二世的联姻奠定了西班牙王国的基础;再后来介入的是英国、法国和荷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1451年出身于意大利热内亚的一个织工家庭,他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成年后在里斯本等地当过水手从过商,并对航海发生了兴趣。当时,关于大地是球形的观念已在欧洲流行。哥伦布认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从欧洲向西的海路也应该能从相反的方向到达东方,于是他决定作一次往西去印度的海上冒险。经过长达8年向各国王室的求助、游说,哥伦布终于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和她丈夫斐迪南二世的赞助,并按自己的要求,被任命为或被发现的海岛和国家的统治者,以及被授予“海洋舰队统帅”和新国家副王的世袭称号。
哥伦布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90人组成的探险队,乘坐3艘单甲板帆船“尼娜”号、“平塔”号和“圣玛利亚”号从帕洛斯港出发,还随身携带了一封给中国皇帝的信。经历了好几周的航行,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暴风雨,预想中的大陆还是没有踪影,船员从最初的失望转为怀疑与恐惧。为了安抚船员,哥伦布作了两个航行里程记录:一个是真实的记录,供自己使用;另一个是假的,用于抚慰船员。时间到了10月的第二个星期,看到陆地还是遥遥无期,船员们越发绝望。眼见供给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向哥伦布下最后通牒:如果3天后看不到陆地,就必须返航。长夜漫漫、前途未卜,哥伦布忧心忡忡,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否错了。
到了第三天,时来运转,柳暗花明。
那是10月12日,星期五。凌晨2点,在“平塔”号瞭望台,一声高喊“陆地!陆地!”惊醒了睡梦中的船员。这位名叫罗德里奥·德·特里亚纳的水手看到船的右前方西边的地平线上有个类似悬崖的石灰色东西,那确实是陆地,而非海市蜃楼。船队随后来到一个小岛的背风面,在一个河湾抛锚上岸。哥伦布把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该岛在现今巴哈马境内。
哥伦布日记中是这样记载这个登陆过程的:他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石榴红统帅服装,双手高举西班牙王室的旗帜上岸,身后跟着另两艘帆船的船长与其他船员,两位船长分别扛着两面队旗,上面绘有绿色十字、王冠以及字母“F”和“Y”,分别代表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哥伦布双膝跪地,亲吻海滩,满含热泪感谢上帝保佑他们平安到达。全体随行人员也仿效跪下亲吻海滩。接着是占领仪式,哥伦布摘下帽子,左手执王旗,右手举宝剑,庄严宣布:他,哥伦布,在众人面前,正式声明以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的名义,占领这个岛屿。
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以为他到达的是印度,故而称当地原住民为“印度人”,这一误解导致了东西印度之说。为了避免与真正的印度人相混淆,中文习惯将美洲原住民译为“印第安人”。哥伦布占领该岛后,继续寻找期望中的黄金与中国皇宫,还到达了古巴和海地。他没有找到黄金,中国皇宫当然更是踪影全无。1493年3月,他带着几个原住民回到西班牙,受到了热烈欢迎。
此后,哥伦布还曾3次到过美洲,但至死都以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哥伦布的成就使他成为时代的英雄,但晚年却一直挣扎在为自己荣誉和利益的争斗中。1506年去世前,他已经不受国王器重,颇为郁郁寡欢。
·美洲的命名
发现者哥伦布始终将它称为“诸印度”,因为他一直相信自己到达的是印度,而不是一个新世界。这一阶段持续了10余年。
断定哥伦布发现的是真正的“新大陆”者是哥伦布的朋友——同为佛罗伦萨人的贵族亚美利哥·维斯普齐。维斯普齐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商人,在1497—1504年间,他曾4次航行到美洲。维斯普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系列游记与报道,他在书信中称美洲为新大陆,是地球的第四大洲。欧洲人这才改变了对地球的看法,有了新大陆的概念。
1507年,德国制图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在绘制新的世界地图《世界地理概论》时,将新大陆标明为“美洲”(亚美利哥·维斯普齐名字Amerigo的拉丁文America)。这一命名从此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即便如此,哥伦布“诸印度”的名称还同时并存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