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8:26:42

民国十年左右,梁启超先生应清华大学邀请,以《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为主题做了一番演讲,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时隔多年以后,梁实秋写下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笔墨俭省,却刻画了一个风神潇洒博闻强记的学者形象。

若是我们只看着简易文字勾勒出的形态,拘泥于演讲过程中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态等外化的方式,那最终只能看到百年前一个潇洒的演讲者而已。

记梁任公先生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1)

跳出浅尝辄止的文字和句子的赏析,让我们沿着文字烙印下的深刻印痕前进,挖掘作者笔触背后的内在情思,揭示梁启超演讲背后的复杂内心世界。

正如作者所言:像梁启超这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一、一曲《箜篌引》,铿锵悲叹调后是历经沧桑的政治人生

记梁任公先生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2)

明明是一次关于《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不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讲起,不从清新美妙的“关关雎鸠”声中开始,反而提起了《箜篌引》: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 ,有一白首狂夫 ,被发提壶 ,乱流而渡 ,其妻随而止之 ,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日: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晋崔豹《古今注》

短短十六字,蕴含着疾痛惨怛的故事。这位渡河之人,白发苍苍,大半生以来应该对世事皆以透彻,何以如何坚定要赴死?

他身后那位亦步亦趋,千呼万唤,最后追随而去的妻子,也实在令人震撼。究竟是何事,让狂夫毅然决然,如何慷慨悲壮?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往无前至死不渝。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是义无反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信念。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演讲中提到这首诗时,说道:“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别人断乎不能替代。如“壮士不还”、“公无渡河”等类,大家都容易看出是作者亲历的情感。 ”

而梁启超也亲历了这样的情感,他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个人,那就是谭嗣同。

记梁任公先生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3)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明知什么危险,有足够的机会逃走,他都坚决拒绝了。

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一文中写到:

“……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有流血牺牲的,请从谭嗣同开始吧。’终于没有离去, 所以遭了祸。……在八月十三日这天 ,在刑场上被害,享年三十三岁……刚烈啊!”

谭嗣同就是这样一个视死如归的勇士,一位舍身报国的爱国志士,我们也就能理解了,这个强要渡河的人让梁启超想到了自己的战友谭嗣同。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但梁启超先生在课堂上吟诵起这首诗,脑海中的狂夫可能变成了谭嗣同的样子,对并肩战斗过的盟友的逝去,激荡起心中强烈的情感,对视死如归志士的痛惜和敬仰最终化为演讲中的几声感叹。

这简短诗歌中跌宕的情节和深刻的内蕴,和梁启超本人从前的政治生涯、活动经历有着种种暗合之处,复杂的内心世界又怎能完成澄明,只能用着简单十几个字婉转传达一个政治活动家沧桑的人生感慨。

二、《桃花扇》前痛哭流涕,悲弱国小民,怜社稷苍生

记梁任公先生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细节描写(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