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的书籍,人类和动物互换书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13:46:59

感伤与敬畏:潜行在虚构文本之下的非虚构情感

在作家申平的笔下,动物是有感情的,会思考的,能够做出理性或情感选择的,这种把个人情智代入其中的叙事模式,本质上是作家另一种方式的情怀抒发。

《老辕马》一文写“我”夜访黄岗梁,希望录得老辕马和主人王大鞭子的魅影,最后不得而归的故事。在这篇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里,老辕马两次拼死救主,最后双双殒命于人类废弃的矿坑。此前,如果不是人类毫无节制地滥采滥伐,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本可以于田园牧歌式的境地安享晚年。在这里,王大鞭子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存在,现代化的车轮碾碎了他与老辕马的田园牧歌,辛劳一生、重情重义的王大鞭子成了时代的弃儿。《老辕马》让读者思考,人类在快速前进的同时,如何给蹒跚行走的特定群体以适当的人文关怀?

好在时代已经给出了明晰的答案。如果说在《老辕马》中,人与动物还是相依为命的伙伴状态,那么在《河流》里,人与动物已经上升到同生共死的战友境界。在这篇带有浓厚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中,“我”与大象、猴子、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并肩作战,共同阻隔森林大火,又不离不弃,相携逃往安全境地。人与动物不仅仅是和谐相处,而且形成了共存共亡的命运共同体。然而,细究这场人与动物争相逃命的根本缘由,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人的力量逐渐强大而丧失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所造成的。

人与动物的书籍,人类和动物互换书籍(5)

其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论是老庄的天人相混论,还是孟子的天人合一论,甚至荀子的人定胜天论,其精神实质都是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赖。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熔铸了与生俱来的善良性格、质朴无华的悲悯情怀,积淀了深厚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和浓郁的人与动物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也是申平相当数量动物主题微型小说作品文本背后的精神指向。

纠结与犹疑:生存愿景与生态现实的悖反映照

人类对待动物,一直是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早期是“工具”,现在更多的是食材与伙伴。

《寻找头羊》描述了“我”本想寻找一只能够帮“我”放牧、看家护院的头羊,但由于新买的头羊不愿驯服于“我”,最终死在“我”的刀下,这样一个惨痛的故事。这篇小说表面上的叙事线索,是表现羊的顽强、倔强以及对于原主人的留恋与忠诚,但内里层面却是鞭挞“人”的卑劣与自私。作为“人”的“我”,想要的并不是一只头羊,而是一个听命于“我”、为“我”所驱使的奴隶。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一些宠物爱好者对待动物的态度。人类所一厢情愿给予的,其实是大多动物不需要的“爱”。这种人类实用主义态度的纠结,造成了动物与人相处的犹疑,甚而成为动物生存愿景与生态现实的悖反映照。

《野兽列车》写赶上最后一列地铁的“我”,惊恐地发现同车的都是动物。“我”从刚上车的惊恐,到发现动物对于人类的恐惧,得寸进尺的“我”从恐惧到得意,从得意到忘形,最后被动物合力围*。故事虽不复杂,读之却惊心动魄。本可相安无事的人与动物,却因人的无知狂妄,落得离奇死亡的悲惨下场。

人与动物的书籍,人类和动物互换书籍(6)

纵观世界文明兴衰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马语者》的36篇微型小说,以人与动物多种关系的复合叙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不同关系导致的不同走向与结局,也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沉重话题。这也是《马语者》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所在。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摄图网、pixabay

人与动物的书籍,人类和动物互换书籍(7)

人与动物的书籍,人类和动物互换书籍(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