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自然意象与伟人的心灵回响■王争亚风、花、雪、月是古诗文里经常出现的自然意象。在古人笔下,花草、风雪、明月常常表达的是感时伤怀的意境和情结。*诗词中的风花雪月,则彰显出豪迈大气、昂扬向上的词风和意境,抒发的是胸怀天下的情怀与担当。他对风花雪月的书写可谓气象万千、大气磅礴。革命战争年代,在表达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时,*以“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比喻革命风暴之猛烈和势不可挡;在表达迎战的必胜决心时,他用“风烟滚滚来天半”形容对来势汹汹之敌的无惧与蔑视;在描写红色根据地的面貌时,*以“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描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的革命氛围;在描写1930年率红四军一部实施战略转移与红军主力会师时,*以“风展红旗如画”的诗意表达内心的欢欣鼓舞;在看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捷报后,以如椽巨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形容我军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英雄气势。和平建设年代,*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而感到由衷欣慰,此时出自他笔下的风,是“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盎然生机;是“萧瑟秋风”但却“换了人间”的天翻地覆;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与豪迈;是世界革命风暴“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此起彼伏、震荡不断。“台风”“风烟”“风雨”“风雷”等词汇,令人感到*笔下的风,具有异乎寻常的气势和力量。*笔下的花,同样别具神韵,寓意深刻。他不仅书写姿态各异的花朵,更描绘雪花、浪花等自然中奇特的“花”。梅花被诗人热情地予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赞叹,寓指革命者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在1962年冬日写的《七律·冬云》中,*以“梅花欢喜漫天雪”的隐喻,赞颂了不为险恶势力所屈服的革命精神。菊花傲霜斗雪,品性高洁。*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以“不似春光”的秋日因“战地黄花分外香”装扮而“胜似春光”的赞美,赋予了菊花积极向上的品格,道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意境,表达了革命者于逆境之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精神。雪花晶莹剔透,因其形状呈六角形被古人称之“六出飞花”。*在1957年写的《七绝·观潮》中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的诗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奔腾与壮阔,以雪花喻浪花,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以景壮情、以景抒情是*诗词的一大特点。他的许多诗文都是以雪抒发豪情壮志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抒发的是挚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赤子情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以梅花迎寒开放的性格,抒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惧威胁的豪情壮志。“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是*1930年2月率红四军在军情急迫的形势下,由赣东广昌向吉水行军途中写下的,表达了红军官兵顶风冒雪、疾速行军、一往无前的满腔激情。“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是*于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昆仑》中的诗句。这两句诗中虽然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飞”和“搅”把读者带入了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雪景之中,由此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善于细微观察天地万象的炽热情怀。月亮,是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自然意象。*诗词中同样也有诸多关于月的描写。如《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是当年红军于拂晓时分激战娄山关时的环境描写,因而这一轮霜晨残月显得格外清冷且有几分苍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是*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诗中的开始两句。在作者的想象之中,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英烈的忠魂早已安放在圣洁的月宫之中,且身边还有“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奔月嫦娥舒展长袖为之舞蹈。诗词表达出了*对两位英烈无比思念的心情。诗文寄情于美丽的神话之中,此时的月亮显得浪漫而又圣洁。“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是*1923年底写下的离别诗《贺新郎·别友》中的几句。诗句道明分别的时间虽是“半天残月”的黎明时分,但两位革命同志丝毫没有陷入离愁别恨之中,而是以“重比翼、和云翥”的志同道合,携手并肩投身革命事业,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一腔炽热的家国情怀。“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是诗人1965年5月写下的《念奴娇·井冈山》中的两句。*想起当年井冈山的斗争岁月虽然无比艰辛,但自己的一腔革命豪情犹如悬挂在天边的明月那样高远,那样皎洁。总之,*笔下的风花雪月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意象,而是一位伟人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造福全人类的宏大志向的心灵回响。诵读这样的诗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其中超凡脱俗的文化艺术情韵,更可以从中汲取战胜前行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Fri, 12 Nov 2021 22:39:54 GMT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恢宏党史的文学讲述http://www.81.cn/yw/2021-11/13/content_10107559.htm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恢宏党史的文学讲述——读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金延锋《红船启航》(浙江教育出版社)是军旅作家丁晓平的又一力作。这是一部反映“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的优秀作品。全文50万余字,从一个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段宏大而深远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红船启航》题材重大,立意深远。怎样把重大题材、严肃党史写好,是作者反复思考的问题。在阅读、分析大量有关史料的基础上,作者决定以报告文学特有的优势,真实、生动、完整地为读者讲述4个重大问题,即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立的、中共一大是怎样召开的、红船精神是怎样提出和弘扬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是怎样建立的。围绕着这4个重大问题展开,《红船启航》的写作特点也跃然纸上。作为报告文学,既不能像史书那样严格按照历史时期一一书写,也不能像写作小说那样放飞想象,天马行空。究竟应该写什么?怎么写?面对这些问题,作者紧紧抓住5个关键节点,以上、下两卷的形式,详略得当地安排结构。上卷“红船劈波行”,从上海到嘉兴南湖,主要写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和中共一大的召开;下卷“精神聚人心”,从现在的“五色”嘉兴写起,以倒叙的形式书写红船的复制、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红船精神的提炼和弘扬。该书充分发挥了报告文学的特长,以真实性为遵循,对需要表述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不惜浓墨重彩,勾勒出史实的原貌。报告文学的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该书史料丰富,内容细致深刻。作者查询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对相关人物和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这从作者在书中引用的文献原文和采访实录便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书中还有大量注释,除了说明引文的出处外,还有对人物、事件的补充说明,特别是对有些说法不一的历史事件都一一加以说明,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写作的严谨态度。该书用文学的语言叙述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自然,引人入胜。作者特别注重细节描述,如开篇写道“‘小王老师’从嘉兴来到上海”,这让读者不禁好奇“小王老师”是谁?为什么从嘉兴到上海来?同时也为后面即将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埋下了伏笔。又如书中对复制红船的原因、过程用32页篇幅进行了详细描述,这部分内容几乎占了全书的十分之一。此外,书中还展现了一百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现场感。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实性,另一方面就是及时性。作为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过程的文学作品,其及时性体现在哪里?我想,这主要体现在一种与时代呼唤相吻合的及时。从党史学习教育的角度来说,该书通过真实的历史、文学的语言和珍贵的照片,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部文史结合、图文并茂的生动教材,这是很有意义的。此外,书中还原了很多重要人物的性格面貌。上卷首先出场的“小王老师”,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知书达理、开朗美丽的知识女性展现给了读者。为什么选择“小王老师”首先登场?因为“小王老师”王会悟后来承担了中共一大会议的会务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被誉为中共一大“温柔卫士”。新中国成立后,她又为红船的复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在下卷写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对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关心,以及43年后重访嘉兴南湖、登上红船、题写诗词的各种细节;着重描写了许多嘉兴的普通人物,如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历任馆长、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红船一家人”、为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而匿名将仅有的5元钱捐赠出来的中学生于群芳……每个人物都丰满生动,栩栩如生。《红船启航》是一部融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力作。作者丁晓平表示,这本书是革命先驱、前辈用他们的理想和生命书写的,是一代代党史研究专家们呕心沥血写就的,是嘉兴人民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以模范实践来书写的。作者将写作过程中的体会和领悟,详实地传达给了读者,相信《红船启航》将成为广大读者进行党史学习的生动读本。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Fri, 12 Nov 2021 22:37:47 GMT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读王树增著《朝鲜战争》有感http://www.81.cn/yw/2021-11/13/content_10107554.htm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读《朝鲜战争》有感■雷锦涵国庆期间,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影片中,导演以第九兵团七连发生的故事为切入点,折射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壮举,描写了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令人潸然泪下。长津湖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反映的抗美援朝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王树增所著《朝鲜战争》中,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阅读这部作品,读者不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回到那段充满硝烟与战火的历史中去,感受那段岁月的厚重与温度。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时,美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位居世界之首。美军在装备、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很多国家很难相信美军会在战争中失败。穿越历史的烟云,谁都无法想象,经济产值居世界首位的美国,以及在二战中所向披靡的美国军队,怎么会输给了刚刚获得独立自主、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输给了一支武器装备落后,甚至连粮食都十分紧缺的军队。答案就写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的哲学思想。“世间万事万物,人的因素第一”,这是*战争艺术的核心。“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句话总结出了志愿军胜利的根本原因,也回答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命题。“气”是志气、士气,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把战争留给下一代”的承诺,是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与守护,是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伟大胜利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党的军队,代表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营长曹玉海在接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消息之后,很快意识到这场战争对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他毅然放弃复员后优渥舒适的生活,告别了两情相悦的未婚妻,重返部队投身战场。几个月后,曹玉海牺牲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在党的号召下,在人民的利益面前,放弃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例子在志愿军中还有很多很多。打仗是为了什么?为了祖国能够和平发展,为了人民能够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不再受过去的屈辱!在这样崇高的信仰面前,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无畏牺牲,在战火的考验中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雄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美国军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在飞机轰炸的地方,他们挖坑道;在炮火覆盖的地方,他们挖战壕。敌人越强大、越冷酷,他们就越勇敢、越坚毅,这是志愿军官兵克敌制胜的军事密码。志愿军官兵凭借不胜利绝不后退的信念,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打出了新中国的威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彭德怀在胜利之后的宣言。这就是“气”,敢打必胜、不畏强敌。没有这种勇气和毅力,就没有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面对险恶的环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毫不退缩,坚守阵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这是革命英雄杨根思、537.7高地上的战士、长津湖畔的冰雕连等英烈发自内心的呐喊。美军物资丰厚、保障全面,但面对失败却抱头逃窜;志愿军战士在天寒地冻中穿着单衣草鞋,吃着炒面、冻土豆,却爆发出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长津湖、上甘岭、白马山……战争的硝烟渐渐远去,但革命英烈的事迹将永远在世间流传。当烈士的骨灰回到家乡,安葬在烈士陵园,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气势雄浑的革命意志。今天,当建党百年的伟大钟声敲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再回到王树增在《朝鲜战争》中提出的那个问题,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今天,我们可以坚定地回答,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是永远屹立不倒的红色旗帜,是永远在革命军人身上赓续流淌的英雄血脉。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Fri, 12 Nov 2021 22:32:29 GMT再谈“开卷有益”:开“正气”之卷,养“勤奋”之习http://www.81.cn/yd/2021-11/13/content_10107557.htm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再谈“开卷有益”■杨杨“开卷有益”一词最早见于北宋王辟之的《绳水燕谈录·文儒》。宋太宗不论政事如何繁忙,每日都要读书三卷。一日有事耽误,第二日就要补回来。太宗曾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演变为成语,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开“正气”之卷,方能修身立德。修身立德是做人之本、育人之要,而读书正是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优秀文化,纠正认知偏差,涵养胸中格局,引导自己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特别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精神面貌会变得更加丰盈,心胸和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宽广。青年官兵最具活力和朝气,是国家的希望、军队的未来,如何修身、怎样立德,不仅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彰显着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只有多看积极向上、充满正气的书籍,借此励志修德、怡情养性,才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养“勤奋”之习,方能学识广博。养成持续读书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借以分析时势、把握世事,才能把书越读越薄,做到融会贯通,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纵观历史,做出一番事业、名垂青史者,大多爱读书、会读书。是书籍丰富了他们的头脑,传递着思想的瑰宝和精华,让他们最终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浅薄、浮躁、不能静下心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真知灼见的,更遑论肩负重任了。官兵坚持把读书当成终生的必修课,持续从读书学习中获取知识、吸取营养、激发活力,才不会被生活琐事捆绑,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左右,真正实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对读书的热情和推崇源远流长,对待读书的态度也特别郑重其事。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无钱买书也要借来抄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见古人对读书的重视。我们更应多开有益之卷,不断用读书充实和武装自己,将所学所用投入部队建设发展的大潮中去,努力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只会死读书而不知活学活用的人,读书再多也是徒有虚名、纸上谈兵。这就要求读书之人既要苦学,还应“活用”。只有把书读懂、读深、读透,才能真正体味其精、认知其理,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把个人想法转变成实践经验。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很难做到“书读百遍”,那么更应学会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与自己爱好相关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不断夯实干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Fri, 12 Nov 2021 22:19:22 G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