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伦理是人类最古老并长期行之有效的不可触碰的底线伦理。敬畏不是畏惧,而是心服,就是从内心发出敬佩。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头顶的星空代表的是自然的法则,心中的道德法则是做人的法则。如果不敬畏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不敬畏道德法律,做人做事没有规矩,为所欲为,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审判。
康德告诉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心存敬畏,才能小心谨慎。其实,比康德早2000多年的孔子早就提出了相似的敬畏之说。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应当是指有德的人,小人是指无知之人。孔子把君子与小人作了对比,君子有所敬畏,而小人无所敬畏,这就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
第一,敬畏天命。
天地万物之庞大、之幽深、之神秘,人类难以完全把握。而天命正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外在神秘因素,是一系列偶然性组成的必然性。既有人类无法准确预料的神秘性,又有一定的模糊的可预见性。
天命看似唯心,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做事,顺应时势就会吉祥,违背天理就会遭殃;做人,多做善就会祥瑞,做恶就会遭天谴。因而,做人做事都敬畏天命,不可为所欲为。
而小人自私,心无敬畏,不怕老天爷的报应,就会逆规则而动,做伤天害理之事。
由于天命不好掌控,就要在天理法则下做事,而不是狂妄自大,目无规则,胆大妄为,而是“尽人事、听天命”,“得之自是,不得自是”。
第二,敬畏大人。
“大人”一词争议比较多,一种说法是居于上位的人,也说得通。居于上位者,当然是上级,是领导,尊敬师长,当然没有错。就是现代社会讲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人,可以毫无理由地以下犯上。
还有一种比较深奥的说法,就是“大人”值得敬佩,是因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说大人的德性,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也就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之德相契合,德行很高,比圣人还高,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可以引申为古往今来的杰出的品德高尚的人士,就是高大上的人物。
这类人行为的高标,就衬托出小人的“小”来。对于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利益的小人来说,不把大人的德行当成效法的对象,反而以为这些人都是迂腐,没有他们精明,有些傻,就会轻慢他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第三,敬畏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是千锤百炼的经验法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名言警句,教人做人做事向善,而不是做恶。值得人铭记在心,并落实到行动上去。敬畏圣人之言,就是敬畏敬畏圣贤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些做人做事的智慧可能教人行善,先人后己,甚至牺牲利益,对于只看重利益的小人来说,决不会学习,也不会去做的。
现代很多人笑话圣人之言,本人写的孔子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图文,经常遭到一些网友的攻击,说这些东西落伍看了,没有一点用处。本人告诉他们,正确地做人做事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不是古人没有智慧,而是现在的一些人没有读懂古的智慧,就狂妄地下结论进行否定。
老子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去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似懂非懂,不实践,光说不练;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根本就不相信。
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心灵就会有所皈依,做人做事就会有所规范。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就会恣意妄行,无视道德法律,无所忌惮,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有朝一日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敬畏才会有所戒慎恐惧,“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徒手与老虎搏斗,不敢没有船只就过河。人们只知这很危险,却不知其他灾祸的来临,小心谨慎,如同站在悬崖边缘,踏在薄冰之上。
敬畏不是害怕,人总有所敬畏,做人优惠才会小心谨慎,才会不走错路了,不浪费了生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