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字应该读作“ji”,但在天水地区却被错误地标为“xi”。这个问题引起了一位网友的关注,他向甘肃天水相关部门反映了这个问题。秦州区民政局解释道,目前所有的词典、字典都把“藉”字读作“ji”,而不是“xi”。实际上,“藉”指的是一个水名,是甘肃省东南部的渭河支流“耤河”的别称。为了恢复“耤河”本身的称谓,需要恢复城区内所有路牌、相关镇名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为了确保写法和读音一致,需要层层上报市、省、民政部论证审批,并报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耤河自西向东从天水穿城而过。2019年,《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发天水籍知名作家秦岭的文章《融入我血脉的耤河》。在文章中,他提到《新华字典》把“耤”字发为“ji”和“jie”两音,但是在天水,这个字的读音传统上是“xi”。
天水官方把“耤”字改为“藉”后,耤河在民间读写、路名播报里“耤河”“藉河”“籍河”混用,导致一片混乱。实际上,这个字的早期字形有21种,数量之多,没有之一。至西周早期,字形减少到7种,到秦简牍时期,基本定型为“耤”字。篆文时期,附以草头组成会意兼形声字“藉”,表示供人祭拜时站、跪的草垫。除此之外,“藉”字还有“践踏”、“凌辱”的意思。
为了正确恢复“耤河”的称谓,秦州区民政局制定了《秦州区民政局关于要求恢复“藉”字正确读音和写法的申请报告》,并行文上报天水市民政局。然而,由于工作程序复杂,涉及成本较高,这项工作的推动还在进行中。问题:你所在的城市是否有类似的文字标识错误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呢?在天水,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叫做“耤河”,这个名字中的两个字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秦岭先生是天水的本地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纠正这个错误,不能让它一直持续下去。他认为,“耤”改成“藉”其实是一种文化认知和态度的问题,应该尽快恢复使用“耤”字,并将“耤田”和“先农”文化纳入天水伏羲文化的研究范畴。同时,他还建议将“耤”字打造成天水文化旅游的标识之一,通过了解“耤”字来认识天水;此外,在耤河的标志性地段可以建立一个“耤”字碑,并将“天水湖”改为“耤湖”。
另外,他还建议借鉴陇南宕昌的做法,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申请恢复“耤”字的传统发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纠正错误,还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天水的伏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