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板书设计,优秀的板书设计及作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02:43:47

我在讲新课标的时候说语言学习不能讲教条,要有一定的经验体会,那这节课有两个问题是真正涉及语言问题的。一是词不是概念,词义不是概念的内涵。林庚先生就讲到人们从一个词语当中去联想体会,今天有两个学生讲到暗示义和诗歌联想意义。这个都是词语里面有的,但是到概念里面它就没有了,概念是一个本质属性的外延。词不是概念,词义不是概念的内涵。词义多的是它的经验性。所以只要稍微多延展一点,我们以后就可以从语感到语理。这是第三个任务,她把这个讲得特别清楚。第四个问题就是她把文化和语理梳理得特别清楚。我想补充的是,为什么是语用?今天她在介绍林庚先生的时候,她不是像我念书的时候,第一条是作者介绍,第二条是时代背景,第三条是词语解释,第四条是段落分析,第五条是主题大意。作者的创作背景,涉及语境问题。语境可以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就是这篇文章内部的、前后文之间的联系等。言外语境涉及作家的生平,以及在文章里并没有显示的时代特点,这些因素与理解这篇文章里的内涵、思想、艺术的体现是有作用的,所以桂华老师在后面介绍了林庚先生的创作与研究成果等资料。这篇文章它不是科学论文,不是语言学论文,不是生物学论文,是林庚先生在他的身份、学养基础上所做的一种个人经验的反映。我想这些问题在今天都体现了,这些概念呼之即出,语理就出来了。这就是新课标所说的任务群。为什么叫任务群,它的一项一项任务相互连接着,对应着课文而出,使别人的言语作品变成学生的语言经验,这一点是非常成功的,这很了不得。

郑老师非常下功夫,又延伸了两个问题,都比较好,她也实际查了到底“树”有没有好诗,“叶”有没有好诗,能不能用好查到的这些资料,就看能不能联系到学生的个人言语经验上。郑老师问学生,林庚先生为什么这么讲,应该可以得出这是他自己的体验。所以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它都带有个性和经验。我们吸收其经验,就是一种鉴赏,我们不见得有他这样的经验,我们不见得都说“木叶”是美好的,“树叶”是不好的,这是个人的独特体验。郑老师做了功课,展示了“落叶”“树叶”等诗词的统计,学生一看不科学啊,这就显示文学和科学,文学和纯语言不是一个东西,这就是语文。不是大学的文学课加上大学的语言学课。她还做了一个巧妙的功课,她把林庚先生在论文集里印刷的文章样子和课文的印刷样子进行对比,我觉得这是有心的老师才会想到和做到。她从副标题和所有引文都独立出来这样排列的版式上,说明了这篇文章在林庚先生的著作集里头,它不仅仅是一篇随笔,它还带有一定的论文性质,以及文学评论和文学鉴赏的文学的性质。我们把它看成一篇随笔,去吸收有关文学的体验和我们的体验方法,如果我们把文学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就没有了文学的意味。我们把文学跟语言学结合得这么密切,把它提升到语言问题、内涵问题、个人经验性问题,也就不是理论课。我觉得郑老师非常有分寸,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跟学生打成一片,我注意到很多学生有很多问题是临时想到的,这说明学生在思考。老师的本质就是她知道怎么从言语出发,把学生带动起来,先进去再出来,经验课文,又有了自己的体验。所以我觉得这堂课非常好。如果要说有什么瑕疵,我有一个很小的建议,还可以从语言和汉字方面稍微再提升,因为“木”和“树”真正词义上的区别,它有一个规则在里头,有时候它们是完全相等的,而有时候它们又有区别。我想,从词语的角度上把这个问题再明确,才更能回到文学的经验体验上,回到语境里面,这样也许更能从语境和语用上区别,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建议,不一定对。

来源:《语文学习》2019年第3期

转自:浙江高中语文团队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