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澡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译文】
敌方内部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混乱时,我方应暗中观察和等待其内部发生叛逆。待其残暴凶狠、任意胡为时,敌方就会自取灭亡。这就是《豫卦》所讲的“顺以动《豫》,《豫》顺以动”的道理。
【按语译文】
当敌方内部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混乱嚣张时,若直接进逼,必然会遭到敌人的拼命反击;若是退避地远远地,敌人内部必然会发生混乱。从前,袁尚、袁熙被曹操击败后率领数千残兵逃到了辽东。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离曹操遥远,并不臣服曹操。后来曹操击败乌桓,有人建议曹操乘胜去征服公孙康,就能擒获袁氏兄弟。然而曹操说:“叫公孙康自动*掉袁尚、袁熙,把首级亲自送来吧!”到九月间,当曹操率领大军从柳城归来时,公孙康果然*掉了袁氏兄弟,并把他们的首级送上。众将领向曹操请教其中道理,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尚、袁熙两兄弟,如果我从外部急追进攻,他们必然联合起来对付我;如果我慢慢地远远回避,他们必然会互相残*,这种形势是客观必然的。”有人说,这是《火攻篇所讲的道理》所讲的道理。《孙子。火攻篇》的前面部分是阐述火攻的方法,后面部分是阐述用兵谨慎的道理,这与“隔岸观火”计谋意思恰好吻合。
【计谋详解】
“隔岸观火”的本意是从河的这边观看对岸失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如果用在战争中,若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参胜雅律《智谋》一书第157页)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一起被渔翁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计谋案例】
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诸葛亮说服了东吴的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来犯的曹操。当时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在长江以北扎下大营,东吴都督周瑜则率领吴军在长江以南驻扎下来。营军驻地对岸有一座高耸如长垣的石山突入江宾,上刻“赤壁”两个大字。以后曹操对周瑜的这场大战就被称为“赤壁之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瑜用连环计,使不习惯水战的曹操上了当。曹操把所有的战船在长江上三、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他手下的步兵渡江如履平地了。但周瑜的意图却是借东南风,火烧曹操那些连在一起的战船。
战事开始之前,周瑜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占风。接着诸葛亮回到刘备身边,并和刘备一起登上樊山观望长江中的火攻大战。他们怡然自得地坐在山上,观察远处孙权、周瑜同自己的死敌曹操大战的情况,并利用东吴赤壁大战的胜利,火中取栗,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
各位看官,走过路过点个关注呗,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