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看妻子愁何在是谁写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是什么诗上的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08:42:00

2、节奏上

这首诗中的“快”,不仅表现在诗的内容上,还表现在全诗的节奏上。

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六个虚词的使用,以及四个地名的迭现,使得全诗节奏明快,读起来使人忍不住想跟杜甫一起纵酒狂歌,手舞足蹈。

二、用笔之妙

欣赏杜诗,就不得不分析他的用笔之妙,这首诗欢快的背后,是杜甫诗笔的运转收放,俯仰张驰。

诗的第二句是用笔的一大关窍。一般人写,由“剑外忽传收蓟北”,就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了,杜甫却接心、以“初闻涕泪满衣裳”。浦起龙《读杜心解》中说:“得力者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所为神理逼真,就是杜甫这样写,真实展现了杜甫当时的状态。人在巨大的狂喜面前,第一反应往往是哭,而不是笑。

却看妻子愁何在是谁写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是什么诗上的(5)

杜甫诗碑

“于文势妙在反振”,就是这一句诗写悲而不写喜,使行文略略一滞,为后面的情感喷发蓄积力量。所以这第二句,是全诗文势用笔的关键。

既然是令人欣喜的事,哭完自然要笑,但若杜甫直写自己的情感由悲转喜,那么他恐怕要沦为三流诗人了。第二联中,杜甫即刻转换视角,转而写妻子,通过妻子的“喜欲狂”,暗中完成了诗人自己的情感转变。

由悲转喜后,接下来便是展现诗人内心的狂喜,诗人纵酒狂歌,至“还乡”二字收束全诗。

一般诗人写到这里,也就完了,或者将最后一联提前,将“还乡”一句移至末尾,兜住全诗,因为格律诗起承转全合,都是用最后一联来收束全诗的。然而杜甫却用第六句来收束全诗,最后一联却承“还乡”二字放开了去。

都说杜甫的律诗无人超越,因为,杜甫在格律诗中超越了格律诗。

却看妻子愁何在是谁写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是什么诗上的(6)

这用写有什么好处呢?它使得此诗拥有了无尽的流动感,不再是有首颔颈尾的完整体,而变成了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流一样的流动体。这与杜甫无穷无尽的狂喜之情正相夺契合。

诗的最后一联,连用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是句中相对,又是前后相对,形成非常工整的地名对,同时,两句用“即从”、“便下”顺承,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进一步强化这首诗的流动感。工整的句式,“峡”与“阳”的重复,读起来如同波浪一浪一浪地打来,绵延不绝。

却看妻子愁何在是谁写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是什么诗上的(7)

傅抱石《杜甫像》局部

【总结】

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浅近易懂,情感欢快易读,但切莫以浅近明快忽之,清人放朴华在他《岘佣说诗》中说:“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仔细品味诗中的用笔之妙, 我们才能深切体味到诗圣杜甫的诗歌魅力。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参考文献】

1、张忠纲评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2、顾青编撰《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

3、赵昌平解《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4、王景略解《唐诗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

5、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注疏》,安徽人民出版社;

6、葛兆光著《唐诗选注》,中华书局;

7、俞平伯等撰《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