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取长补短》。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其中,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凌。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滕文公决定寻求大国的保护。
然而,滕文公深知,一味依赖大国的保护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他决定采取积极措施,让滕国变得更加富强。他召集了所有的大臣,讨论如何强国。然而,经过一番讨论,他们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后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于是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鼓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
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曾经说过,他说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可以通过截短土地、补长土地,将其组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之长至少也有50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取长补短”这个成语寓意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