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最后一课原文在第几页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2:09:36


法国得到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之后,在司法、税收、贸易和宗教等领域,给了这个地区特别的待遇。在文化方面,虽然1539年,法国曾专门颁布《维莱·科莱特法令》,规定法语为官方文件唯一语言,但执行并不严格。
不过当时阿尔萨斯-洛林对于法国波旁王朝的效忠,更多是因为利益的结合--法国给这片地区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真的要说这个地区的居民对自己“法国人”身份的认定,倒是未必。
但是,这个现象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792年,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在法国大革命冲击下,摇摇欲坠。奥地利和普鲁士趁机组成联军,攻入法国--位于法国东北的阿尔萨斯-洛林自然首当其冲,遭受了战火的摧残。

最后一课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最后一课原文在第几页(9)


既然这两个地区的人民要的就是稳定和繁荣,那么他们自然而然会对侵略者拿起武器。在法国革命政府的号召下,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也拿起了武器,开始抵抗普奥联军--尽管他们大多数人都说德语。

在战争期间,一首叫《莱茵军团军歌》的歌曲诞生在了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在这首战歌的歌词里,参加保卫战的人民都是“祖国的孩子”,他们要共同抵抗“欧洲的暴君和佣兵”。
这首诞生于阿尔萨斯的军歌,后来就成为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9月法国革命军取得“瓦尔密大捷”击溃了普奥联军,而这场战役的法军将领,就是阿尔萨斯人凯勒曼
为什么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对法国大革命如此认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旧的封建社会的阶层,让高级军职不再由贵族垄断,让无数阿尔萨斯-洛林的平民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从心底里开始认同法国。

另一方面,通过政变上台的拿破仑非常重用阿尔萨斯人,阿尔萨斯人口不足法国总数的2%,但阿尔萨斯籍将领却占法军将领总数的5%。在拿破仑 1814 年前敕封的24名法籍法国元帅(法军军衔最高级别)中,阿尔萨斯人2人,洛林人1人,占总数的八分之一,远高于当地人口所占比例。

最后一课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最后一课原文在第几页(10)


再一方面,法国当时在拿破仑治下,确实步入了欧洲的巅峰,作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哪怕是说着德语,也更愿意从各方面认同法国,而不是当时相对落后的普鲁士。
所以,当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的军队确实在阿尔萨斯遭到了激烈抵抗。马克思曾在《法兰西内战》中对此战描述如下:“他们不敢公然说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渴望投入德国怀抱。恰恰相反。为了惩罚这些居民对法国的爱国情感,斯特拉斯保被'德意志的’炸弹野蛮地滥轰了六天之久,城市被焚毁,大批赤手空拳的居民被*害!”
而德国最后也没获得完整的阿尔萨斯。阿尔萨斯最南端的贝尔福尔城死守城池,抵抗普军围城长达 104天,直到停战,最终被保留在法国境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曲折命运,还没有到此终结。

最后一课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最后一课原文在第几页(11)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联军险胜,法国当然毫不犹豫地又把这片地区划了回来。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闪击法国--恰好也是5月10日-个月时间,法国就被打趴投降,于是阿尔萨斯-洛林又被划给了德国。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又乖乖向法国交出了这片地区。
在如今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称为阿尔萨斯语的日耳曼语方言是当地的通用语。学校里既教法语,也教德语。这里不少人都会说流利的法语,却会过德国的节日,习惯吃德国的名菜(酸菜、肘子、香肠)。
而都德的《最后一课》是否骗人,每个人大概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吧。
解放前的1912年,是胡适将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译成中文。随后,从1920年开始,他的这篇译文就被先后选入《白话文范》

最后一课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最后一课原文在第几页(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