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作者:杜甫 诗句,何绍基 书
位置:廊门
时间:1859年悬挂
释读:此联摘句自杜甫在济南所作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唐天宝四载(745),著名诗人杜甫到临邑看望其胞弟杜颖,途经济南,适逢北海太守李邕至济南。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邕历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故人称“李北海”。七十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被含冤杖*。李邕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荒山寺碑》《法华寺碑》《云将军李思训碑》等。当时,李邕正来济南看望从孙李之芳,于是在历下亭宴请杜甫及数名处士。杜甫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诗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在这首酬答诗中,杜甫夸赞了李邕的威仪,称颂宴会客人皆济南名士,描绘了历下亭令人惬意的环境及宴饮的畅快淋漓,感慨自己人生的际遇和人世的沧桑,流露出盛会难再的感伤,表达了与主人心心相印、情深意笃的心境。诗中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更成为千百年来歌咏济南人杰地灵的绝唱。杜甫的这首诗是“历下亭”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杜甫后来在诗文中又提到过历下亭,《八哀诗》中有“伊昔临淄亭”的诗句,即指此亭。天宝元年(742),齐州曾改为临淄郡,故称此亭为“临淄亭”。杜甫登临历下亭的那一刻起,历下亭已由观看风景的园亭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
清咸丰九年(1859),时山东盐运使陈景亮倡导重修历下亭。经山东巡抚崇恩允准,与诸僚友集资,并从正税外的税收中支取制钱三千缗,委托张槃司马董其事。竣工后,陈景亮邀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书写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对联。楹联字体瘦硕,风格遒劲峻拔,自成一家。何绍基还书写了陈景亮撰稿的《修葺碑记》,后被刻碑嵌在历下亭名士轩东壁。何绍基又撰写一联,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山左有古历亭,坐揽一带幽齐之胜;大清当今万岁,时为九年己未所修。”
历下亭
作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书
位置:历下亭
时间:1748年书
释读:历下亭,因城而得名,城位于历山之下,故名“历下”。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来巡,登历下亭并题诗三首,并题写了“历下亭”三大字,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方匾额。
历下亭始建于何时、最初位于何地并不清楚,今天的历下亭为清代所建,并非当年杜甫登临过的历下亭。因杜甫说“海右此亭古”,我们只知道它在唐代时就已经非常古老了。唐朝末年,古历下亭渐废。北宋后,重建历下亭于州宅后地势较高之处。金代末期,历下亭又成荒墟。元代,在大明湖南岸再次兴建。此时的历下亭居高临下,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每当秋日来临,台下树木萧森,湖边芦苇摇曳,冷风飒飒,秋意甚浓,游人至此,多弃舟登岸小憩,因而成为“历下八景”中的“历下秋风”。此后,随着贡院的兴建,历下亭被拆除,“历下秋风”一景也随之空留其名。历下亭几经兴废,其位置数次变迁,至明末时已莫辨其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和山东按察使喻成龙在今历下亭处购买乡绅艾氏地产重新建历下亭,亭址移到湖中,也就是今天的历下亭。其规模比以前宏大,坐北朝南,匾额为“古历亭”。因岛上水位较高,此亭以木炭填筑基础而成。亭东西绕廊庑,右建闲房,后立杜甫和李邕的诗碑。廊内墙壁嵌有诸家题刻。亭前架有木桥,可以往来通行。此后,又经历次重修,岛上建筑规模略增。新中国成立后对历下亭也进行过多次维修,尤其是经过1965年和2005年两次大的整修,增铺地面,修葺回廊,增设楹联,基本恢复了清末风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