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五首名诗,臧克家六首短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6:24:49

在抗战开始后那时的中国常受战火的侵扰,被小小的日本欺压的抬不起头,当局者一味忍让,弄的国亡无日,臧克家年少的心灵撒下了仇恨帝国主义的种子,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

于是,巴金在1939年写出了《春》,1940年又写出了《秋》;曹禺在后一年写出了《北京人》;茅盾相继在1943年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

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


臧克家五首名诗,臧克家六首短诗(5)


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

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闻一多对臧克家的赏识莫过于他对臧克家的作文打了98的高分破格录取青岛大学。

这一个例外,使他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确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当时的闻一多是青岛大学文学系主任,要知道闻一多平素批阅极严,在他手下的学生得5分、10分很多,得60分已经很不容易了。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成立后第一次招生,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你为何考青岛大学》《杂感》,两题任选一个。

山东诸城籍考生、26岁的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主持考试的山大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对这位考生的作文大加赞赏,给了98分。同时,闻一多又向校长说项,极力主张破格录取臧克家。

于是,山大校园里这才有了臧克家的脚印。1933年臧克家自费出版处女诗集《烙印》,老师闻一多掏了20块大洋给予支持,并且为诗集写序。闻一多写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臧克家五首名诗,臧克家六首短诗(6)


那是1930年的夏天。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

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

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

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

“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

“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

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此后,臧克家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便放弃了以前读过的许多诗,也放弃了以前对诗的看法;觉得如今才找到适合自己创作诗歌的途径。

《死水》,臧克家几乎全能背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对臧的诗,闻一多是第一个读者。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给老师,寄回来时,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上有了红的双圈,让臧克家高兴得跳了起来!

臧克家五首名诗,臧克家六首短诗(7)

臧克家受业于闻一多,对他的《死水》一读入迷。闻一多“半夜桃花潭底的黑”的深沉与凝炼的美,使臧克家为之倾倒。

当时的青岛大学名家汇集,在诸多名师的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外文学名著和文艺理论。接受了新思想,开阔了眼界,更受到文学艺术感染熏陶。

他陆续写作并发表了《难民》、《忧患》、《希望》、《生活》、《烙印》、《不久有那么一天》、《老马》、《老哥哥》等许多诗篇。1933年,他从所写诗中精选了22首结集为《烙印》,出版后得到了闻一多、梁实秋、茅盾、老舍、韩侍桁诸多名家的肯定和赞扬,臧克家成为1933年诗坛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

臧克家五首名诗,臧克家六首短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