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译文十一篇
宋文斌
气度篇
丙驭吐茵
丙吉,字少卿,西汉鲁国人。他从小读书,尤对《诗经》和《周礼》有深刻研究。丙吉读书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书呆子类型人,他注意理解文章大义道理,并能应用生活实践中。他一生为人处世严谨,修炼出一种荣辱不惊的涵养。
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太子太傅。很快升迁御史大夫。五年后,担任丞相。他一生秉持礼仪谦让,无论担任地方官长、担任丞相,始终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从而赢得朝廷臣僚们景仰。
丙吉任丞相期间,其下属不乏贪污犯过之人,这些人,有靠溜须拍马贪污腐败获得权力,有靠皇亲关系攫取高位,而在其位又不谋其政。治理这些问题非常麻烦。然而,丙吉有他管制这类贪官、冗官一套行之有效办法。他采取对一些触犯法律同僚,政治背景显赫大臣,让他们长时间休假,不再给他们违法乱纪机会。丙吉作为皇帝最信赖大臣,出于对朝廷政治大局稳定考虑,也不急于给那些犯错误官僚处理。
有人问丙吉:“大人,您担任丞相以来,那些坏官吏已经犯贪污形成事实,你为什么不给予惩办呢?”听到下属质问,他终于有了要发泄满腹怨气的机会,有一天,他故意在朝堂面对所有大臣们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一个审判官吏的名声,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就是丢人!”最后,他用十分恳切的语气对大家阐述了自己道理,他说:“丞相的职责就是对全国大局的治理,关心百姓生活,巩固国家边防,打击外寇的袭扰,让皇帝安心,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至于在朝为官之人,我们大家同为皇帝股肱大臣,谁要是触犯法度,应该让廷尉、刑部来管。”
自从丙吉在朝堂上有这样表态之后,与他同朝为官的人,都对自己行为有了一定约束,朝廷风气有所好转。丙吉的大度胸怀,秉持的就是遵纪守法,正人先正自己,树立起廉洁形象,带动了全国官吏内敛修行,萌生出勤政为民社会新风尚,成为历史美谈。
丙吉担任汉宣帝丞相,还停止了对“三公官府”的审判。在这之后,历届的西汉朝廷丞相,都奉行以丙吉为榜样,不再过问丞相本部门下属官吏违法乱纪之事。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有一次丙吉出外巡察,车夫醉酒后呕吐在丙吉的车上,主管勤务的官吏申报丙吉开除车夫,丙吉说:“为喝醉酒的原因赶走人才,仅仅吐脏丞相车就让他失去为国家效力机会,这样不妥吧!我看还是给他改正过错的机会吧!”这件事情最后作罢。丙吉宽仁下属,循礼守法,崇德扬善的人文美德,给所有下属官吏们起到垂范作用,也抑制了一些皇亲贵族的狂妄不羁。丙吉为政做人的高尚品德,传遍了当时的西汉朝野。
阅后启示:
为将相治国良臣,为官从政,用人文美德感化人,比单纯强调执法治理国家、百姓的方法效果会更好,更为管用。
爱民篇
反裘负刍
战国初年,新崛起的诸侯国魏国,是周天子版图内中原各诸侯国最强的国家。魏国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立国,仅20年时间,就由一个疆域只有方圆几百里小国发展成为称雄中原强国,是魏国第一代国君魏文侯发愤图强,在其父魏斯重用一位名叫李悝的人,对所属封地土地制度改革基础上,对魏国各层的社会管理再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结果。
魏文侯,是当时诸侯国中最贤明国君。他继承父亲魏斯官爵,重用李悝这位“法家”人物,对魏国土地制度继续深化革新,使得新型地主阶级获得利益,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然而,当时盘踞魏国执政层面的奴隶主势力,还非常强大。魏国的发展一时还不能跨上快车道,这让魏文侯忧心忡忡。为求得魏国改革的快速发展,魏文侯很快制定出招贤纳士,实施富民强国新的重大改革措施。他重用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李悝、西门豹等人帮他治国。由此,魏国迎来了中兴强国新时代。
魏文侯熟读古典经书,至今流传着,关于他对“反裘负刍”,演绎出的一个十分精彩故事。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官府向魏国朝堂送来上贡礼单,其上交的钱比过去增加了十倍。在朝堂的大夫们,都来向魏文侯祝贺。魏文侯理政一向严谨缜密,对国家政策执行情况了如指掌。他知道国家的土地并没有扩大,各地官民也没有增加,而下属上贡钱却增加到十倍,他意识到这些钱必定是由各地官员,向下属官吏、百姓强征来的。这样情况发生,让他十分担忧。
于是,魏文侯面对来向他祝贺大夫们说:“祖训早有教导,百姓的生活不安定,国王也就不能安坐天下”接着,他给大家讲了他一次到郊外去巡视,看到一些乡民都反穿着皮衣,有的在耕田,有的在背柴草。他就迎上前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反穿着皮衣干活呢?”
乡民们说:“因为我们喜欢皮上的毛呀。”魏文侯劝乡民们说:“你们难道不知道皮被磨破,毛根毁掉也不存在了嘛!”听了魏文侯的话,乡民们分清了皮为毛根基的道理,纷纷把皮衣反过来穿。
战国初期的魏国,之所以他能称雄各诸侯霸业几十年,主要是魏文侯能够体察民情,爱护百姓,文武兼备,国库丰盈,民富强国所致。他深深懂得一个国家,百姓与国君统治阶层关系,就像是裘衣皮与毛的关系,百姓堪为是支撑国家的“皮”,国君朝堂的统治者为“毛”,一个好的国君,应该懂得只有让老百姓生活过得好,国家才会聚集起财富,国家才能富强。
随着时代更替,古人又由上述典故,逐渐归纳演绎出“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蕴涵哲理的警句,成为教谕后人之信条。
阅后启示:
反裘负刍,意指人无论做什么事,要懂得什么为主要,什么为次要。只有分清事情的主、次,我们才会少犯错误。
一:敝帚自珍
光武帝刘秀,出生河南兰考县,其祖为西汉王朝没落贵族,是东汉王朝开国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统治中国20余年。刘秀从小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家,九岁时父母双亡,是他叔叔收养他长大。他有俩哥哥刘縯、刘仲。刘秀长大后,不仅是个种地行家里手,还经常走村串乡,做贩卖粮食生意。刘秀哥哥刘縯喜好结交豪杰侠士,常常取笑刘秀只知道耕地种田,缺少男子汉大志向。
王莽所建新朝的天风中年,刘秀到长安,受职学习研读《尚书》,拜于中大夫许子威门下。王莽执政时地皇三年,刘秀为逃避官府抓捕,躲避到新野县姐姐家。同年十月,刘秀跟随他哥哥刘縯,还有随从得力干将李通,在湖北的宛城和春陵起兵聚义,参加到反抗王莽统治的队伍中。
自此,刘秀在经历了与王莽政权的多次武装斗争中,他能够驾驭千军万马,攻城掠地,其军事指挥上的才华逐渐显露,使得他的势力在一步步地壮大。刘秀具有为人宽和,谦让大度的人文品质。由于他从小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蕴有善待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刘秀从军不久就有了属于他自己的骨干队伍,他善于体贴关心部属官兵,每逢打仗,总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很得将士们的爱戴。在各路起义军推选的更始帝刘縯的武装集团里,他领导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在我国历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昆阳大战”。当时,王莽派手下大将王寻、王邑率领四十三万军队,向驻扎在昆阳的刘秀发起围攻。当时刘秀和他同僚守军只有八千多人。在敌人大兵压境,昆阳守军所有将领都打算要弃城四散逃亡的时刻,只有刘秀坚持要大家固守城池,由他只率领十二位骑兵冲出重围。刘秀求得少数救兵之后,他以自己仅有的三千将士,趁着天昏黑暗向王寻的一万军队发起猛攻,最后取得胜利,诛*了王莽手下大将王寻,及其一万攻城军队。
刘秀致胜敌人的法宝,一是他的战略指挥才华,一是他禀赋宽仁待人,能够凝聚将士谦和仁善的博大襟怀。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在当时全国各地仍然还有少数不甘臣服的封建割据政权,有一次朝廷派大将吴汉率兵去剿灭公孙述时,出现了有士兵抢掠百姓财物的事情。光武帝刘秀听说后非常气愤,但是,他为这件事并没有去直接批评大将吴汉,而是直接派人传信斥责吴汉的副将刘禹。刘秀在信中斥责刘禹说:“成都投降我们将来有成千上万百姓,一旦士兵对百姓抢掠,他们听到会是多么地难过。老百姓把家里一把旧扫帚都看的很珍贵,你刘禹是咱皇家子弟,过去咱们破落时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你现在怎忍心这样做呢?!”
阅后启示:
为国君要懂得爱百姓,体贴百姓,百姓把旧笤帚都视为金贵,当国君就要像百姓爱自家笤帚一样,懂得她的金贵。
二:宋均令虎渡江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汉明帝时中书令。宋均父亲宋伯,曾担任过光武帝五官中郎将,他15岁就随父亲担任了郎官,20岁时开始从政,到一个名叫辰阳的地方担任长官。当时辰阳有一种令人担忧的败风陋俗,就是百姓迷信巫术鬼神。一些心怀鬼胎的人,以此作为骗取百姓钱财的伎俩。他们施以各种手段,利用敬神、驱鬼、祈福等祭拜仪式,蒙蔽了百姓。宋均到任后,首先建立学校,督导百姓开化明智,严禁淫乱祭祀,对宣传巫鬼最卖命的头目,给予了示众儆效,惩罚打击。很快使得当地民风归复自然。接着,宋均聘请先生到学校授课讲学,教谕百姓子弟读经书,学农工、技艺、天文、地理,使辰阳很快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宋均任上蔡县令后,他发现当地百姓犯有殡葬逾越朝廷规制现象。当时朝廷下有法令,不准百姓殡葬停放灵柩超过三天,一旦有人逾制当给予惩罚。然而,宋均对此事却有自己的独到认识。鉴于百姓出现殡葬亲人违犯规制,宋均说:“有乡民殡葬家人犯了朝廷制定的法令,属于较轻犯了过失,目前有些乡民不懂朝廷规矩,还没有体验到遵守制度的重要,今后要引以为戒。如果立刻执行惩罚,有些不近人情。”宋均执法不偏不倚,受人们高度赞扬,在他教谕督导下,当地殡葬死人停灵柩侈长浪费现象很快灭迹。
宋均升迁九江太守时,他刚刚到任,就有百姓呈书,说这地方有虎豹经常出没,并且时有伤人事件发生,成为百姓心中一大祸患。以往官府管事,只知道募捐钱款让人修栅栏、挖陷阱来防止虎豹,可是收效不大,始终没能够彻底根除虎豹伤人事情的发生。宋均系百姓安危,亲临虎豹出没的山岭和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回到府衙后召集幕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他说:“这地方虎豹住在山上,黿鼉住在水里,这是老天爷的安排,像这样山上驻有虎豹猛兽的地方,长江和淮河沿岸地区都有。就像北山乡民家养的鸡和猪一样。如今这地方之所以出现虎豹猛兽袭扰百姓,成为当地百姓祸害,这罪过应该归咎过去官府管理上的失职。他们只知道敛钱财,然后糊弄性地到野兽出没地去挖陷阱、扎栅拦,假借防虎豹,实际为了肥腰包。现在,先把过去搞得揽栅和陷阱统统除掉,废除为这项搜刮百姓钱财的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