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海市蜃楼小练习,海市蜃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8:03:17

一、野 望

阅读训练(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东皋___,时间:_薄暮____。事情_望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 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E 、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F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G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H 、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4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D )

A 、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 晚景。

B 、诗中“萋萋” 、 “历历” 、 “悠悠”等叠音词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诵读上声音铿 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C 、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D 、颈联两句中“萋萋”写出了鹦鹉洲凄凉荒芜的萧瑟之景,以此来突出作者的 乡愁

三、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之美,在《使到塞上》中,亦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之美。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翎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4、品读王维《使至塞上》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 )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写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的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 D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寒外风光。

6、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轻松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9、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边塞诗。 B、首联和颔联都紧扣题目中的“使”字。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塞上”的风光。

D、这首诗描写和表达了作者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9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能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四、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指荆门山。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答:

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3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4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答: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5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怜:喜爱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3.关于这首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B.是一首五言绝句。

C.韵脚有游、流、楼、舟。

D.划分节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西湖,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茑”,“_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2、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茑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汪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3分)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峙”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6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C )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六、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倚。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东皋 薄暮 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 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7、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答对手法2分,分析2分)

七、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 2乡关:

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 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 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 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 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1.1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2故乡

2.A. B。 C。 D。

、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7、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3.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八、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    ,       。(1分)

【答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答案】B。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

九、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思乡 的感情。(2分)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尾联抒发了作者思乡的感情。(2分)

6.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十、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12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所以选C。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5分)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7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4分)

6、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2分)

7、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8、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是 。(2分)

9、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4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对偶

3.D 4.C

5、"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6、绿杨阴里白沙堤。

7、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8、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

9、“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