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用今天科学的解释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对海市蜃楼的记载,较早可见于《汉书‧天文志》:“海旁蜃气象楼台”,意思是海边蜃气形成了楼台的影像。
那么什么是“蜃气”呢?就是蜃吁出的气。
那么什么是“蜃”呢?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说:雉入大水为蜃。
《说文解字》说:雉入海化为蜃。
《论衡》说:雀入水为蜃蛤。
《大戴礼记》说:玄雉入于淮为蜃。
曹植《辩道论》说:燕入海为蜃。
李淳风《麟德甲子元历》说:野鸡入水为蜃。
以上的意思差不多,都是一种鸟入水或入海化为蜃。
“蜃”到底是什么样呢?
还是李时珍说的最形象,他在《本草网目》中说:蛟的类别中有一种叫蜃,其状似蛇而比蛇大,有角如龙状,腰以下都是逆鳞。爱吃燕子。吁出气能形成楼台城郭之状。将要下雨时会显现出来,名叫蜃楼,亦称海市。蜃的脂和蜡作成烛,香能传百步,而且烟中也有楼阁之形状。
宋代杨亿有句诗:“鲸浪喷空见蜃楼”,意思是可以在鲸鱼喷出的气浪中可以看到蜃楼。是同一个道理。
海市蜃楼在《明史》中还有一种说法:登州(今蓬莱)有海市,是因为周边海域多岛屿,可以避风,地高而多石。蛟龙常有往来而无洞窟。以石气与水气相搏,映石而成。
古人把发生在海上的叫“海市”,发生在山里的叫“山市”。唐宋明清历代有不少写海市蜃楼的诗词,唐代王起有一篇《蜃楼赋》,苏东坡有《登州海市》诗。
另外,佛家有人把海市蜃楼称为“犍闼婆所居之城”。犍闼婆又叫乾闼婆,是佛教中“职司雅乐的天神”。
历史上有不少地方都曾出现过海市蜃楼。
一是山东的青州、登州(今蓬莱)、文登(属威海市),蓬莱最多。
二是浙江绍兴,元代陈樵有“蜃楼半入会稽城”的诗句。
三是洪湖,清代王柏心在《舟发洪湖》诗中作注说,父老乡亲往年曾在湖中见过蜃楼。
四是洞庭湖,清代秦瀛在《洞庭湖观落日歌》诗中作注说,相传洞庭君山曾有蜃楼出现。
五是香港,清代魏源有《香港观海市歌》。
今天有人不太相信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因为传说有人在海市蜃楼中看到过古代人的形象,而且海市蜃楼中的场影不太容易在现实中找到。所以猜测海市蜃楼可能是平行世界出现的错乱。我倒希望真是这样,也给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一丝穿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