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唐诗三百首之十三)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在门外苍劲的松树下,看到隐者家的童仆,问道
“你师傅在家吗”
“不在家”童子回答。
“你师傅去哪儿了呢?”
“采药去了”童子又答。
“在哪儿采药呢?”我继续问道。
“就在前面这座山中”童仆手指前方说道。
“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呀?”
“云海茫茫,我也不知道师傅在哪里。”童仆手指着前面云雾飘渺的山峰,说道。
不愧是贾岛,传说中“推敲”典故的主人公。
短短二十个字,地点,人物,场景、事件,语言写得清清楚,言简而意深。
地点:高山隐士家门口的松树下,
人物:品行高洁,行飘忽不定的神秘的隐士
向往隐居生活,仰慕隐士品行的“我”
天真无邪的童子 共三人
场景:高耸入云端的山中,云雾缥缈,隐士在山中某个地方采药,童子在家看门。
语言:一问一答,八句对话
事件:我来拜访隐士,隐士不在家,家中童仆接待了我。
古诗中特别讲究意象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松和云象征着隐士高洁的品质,诗中说隐士去深山采药了,大概率这位隐士是个道士,也许是采炼丹之药,又或者是采治病之药,扶危济贫的。
作者对这种隐士高贵的品质也是非常的向往,所以才会来寻访。
从一句又一句紧追不舍的问话中,你可以看出诗人寻隐者不遇的那种惆怅和遗憾的心情。
大家一定很好奇为啥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寻仙问道呢?
如李白、王维、陶渊明等都热衷于寻僧问道。
这主要是受古代儒家思想“穷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
从古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唐代的隐士都喜欢在终南山修道,为什么呢?
终南山距当时的长安,只有60华里,祖咏的应试诗《望终南山余雪》就是写在长安城里望终南山。
就在天子脚下修行,便于出世,也方便入仕。
贾岛,被当时世人称为诗奴,苦吟诗人,他自己也在一首诗中写到自己作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唐·贾岛·《题诗后》
哈哈,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对自己的诗也太有感情了吧。
诗人贾岛还有哪些名句,是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