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的传说简短,关于虫子的谚语有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4 11:40:07

作者 | 刘佳

虫子的传说简短,关于虫子的谚语有啥(1)

《我们周围的昆虫》书封

“生活中的生物学”丛书第二本出版了。

这套书按计划出三本,第一本《小昆虫,大智慧》,第二本《我们周围的昆虫》,第三本《我们周围的物种大战》,说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但这小小三本书,真心是我花了最多心思,花了最多精力的一套书。尽管第三本还在校对中,我忍不住先记录一下,做这套书的艰难和曲折。

来自上世纪的稿子

2017年的某天,总编办同事给我看了一本稿子,装在一个大号手提袋里,厚厚一叠。打开一看,是一张张报纸剪贴下来,粘在A4纸上,垒起来有30公分高的稿子。

稿子最前面,是作者给出版社写的自荐信。

这份自荐信是作者一个字、一个字写在作文纸上的——没错,就是我小时候,20世纪80年代,写作文用的格子纸。

信的内容大约是说,作者早年在中科院生物所从事昆虫与动物基因的研究工作,平时酷爱写作。在研究之余,将一些艰深的内容和关于昆虫的趣事,用易读懂的文字写下来,陆陆续续发表在报纸上。

作者当年写这些文章,完全出于对写作的爱好,他还因此成为了全国科普作者协会、上海市科普作者协会的成员。

对于自己的写作成就和获得的荣誉,他看得极淡。那些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他的太太一直替他收拾得好好的。

后来,太太得了重病,知道自己要先离开老伴,怕他以后一个人孤单,所以在病中为他整理了所有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章,做成剪报,一张张贴在A4纸上。希望能够帮助他出版这些文字,让他可以在老伴离世后,也能有事忙,有所依托。

我的同事被这封信感动得难以言说,立刻找我来看。我读了之后,也觉察出这轻飘飘的信纸后面那沉重的情谊。

然而,感动之余,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一篇篇报纸上的文章,既没有逻辑体系,也跟当下隔了至少二十年的时间,要把这样的散篇出版成书,这要作多大的改动,作者能配合到多大的程度,我觉得不可想象。

虫子的传说简短,关于虫子的谚语有啥(2)

作者与画家合作的图

和老作者见面

我与作者约了见面时间。

作者柳德宝是一位已经80岁的老先生了。他来的时候又带了厚厚一叠纸,还有厚厚的一个相册。

那个下午,老人家一张张给我们展示他带来的画,那些钢笔勾勒的画,是他的同事,专门绘昆虫形态的画家,一点点描绘的,有昆虫的飞行姿态、昆虫的口器、昆虫的结构,等等。

柳先生说,那时候,他们搞研究工作的,不会画图,画图的人,不懂昆虫。好不容易才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观察标本,一点点照着标本画,一个画,一个说,两人合作才完成了这些昆虫的图。

而那个厚厚的相册里,是一张张胶卷冲洗出来的照片,有拍的蝴蝶标本,有拍的自然界中的虫子。其中最珍贵的几张照片,是柳先生的朋友摄影师曹明拍的蝴蝶标本。

那些彩色照片现在已经略微发黄,不太明丽的色彩诉说着那一代科学家勤恳钻研的精神。

柳先生其实知道,这样没有电子文档,篇章零散,图片也需要挑选的稿子让我们为难,对于出不出版他也看得开。过来看看我们,顺便给我们聊聊年轻时候做的这些研究。

反倒是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觉得放过就是“犯罪”,做吧,又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思。

一番挣扎,还是决定做吧。

无他,原创太难!科普内容的原创尤其难!如果让这样的原创文字沉默下来,我估计,真的就再没有人能见到了吧。

艰辛的加工整理

把零散的篇章整理成书,这是异常难的事情。

好在我以前做基因科普书的时候,认识了中科院生物所的研究生,于是找来年轻人,请她对篇章进行分类整理,在这个基础上,对照片和手绘图进行大致的挑选。

虫子的传说简短,关于虫子的谚语有啥(3)

对已经发表过的文章进行的再修改

经历了“篇章整理 文字改写 图片电分 重新找图”这个漫长的过程后,已经到了2018年的春节。

春节刚过完,我就接到柳先生的电话。本来以为他来催稿,没想到他说他病了,刚动完手术,医生诊断他得了肿瘤,好在是早期。

我赶紧跑到医院去看望他,他在病床上还想着别因为生病耽误了编辑的工作。后来,他身体稍微恢复一点后,就搬到了很远的一家养老公寓去居住。

这时,我真是感觉到无形中的“压力山大”。

好在初稿已经整理出来,我和审读编辑反复阅读后,觉得文字内容并没有落伍,如果要消除上世纪的年代感,需要美编来设计增加图书颜值。

于是,又跟美编商量,用四色做版式,每面进行设计。这样一来,作者提供的那些珍贵的彩色照片就可以用上了。另外不够的图,就从版权图库上购买。

做科普图文书,真心累

做科普的图文书,真心累啊!文字要一点点核对,图片更是要反复比较。有的图库根本没有对昆虫的专业解释,再美的图也只能放弃。

还有的文字内容描述太专业了,比如,作者在文中提到,有种蚊子工厂,用科学技术饲养雄蚊,然后释放到自然界,和自然界的雌蚊交配,让雌蚊产的卵不能孵化,达到“绝育灭蚊”的目的。

这样一段文字,对我们不懂昆虫学的编辑来说,首先要判断这样的表述是否属实,有没有图片能解释这段文字,帮助读者理解。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图片被我们一张张挑选出来,挑选一张感叹一次,我们还真是该好好科普一下啊!

所以,在读稿子的同时,参与的编辑个个当了一回学生,恶补生物学知识,经过几乎一年的整理,总算不负原创,将这样一份稿子变成了图文并茂的三本图书。

做书,我想应当就是这样尊重原创亦尊重读者的阅读感受吧!

在此,向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他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写作的文字,我们现在对图库等相关资源检索时发现,他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生物技术,到了21世纪,我们国家已经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感谢他的科普,让我们学到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报》 (2019-01-18 第6版 读书)

注意!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后,每个用户最多可以设置12个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往常的大图封面展示。为了不错过科学网的推送,请根据以下操作,将我们“星标”吧!

点击“中国科学报”进入公号页面→点击右上角的···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搞定!

虫子的传说简短,关于虫子的谚语有啥(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