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神话故事,颐和园有哪些历史故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4 11:10:33

不可思议一:颐和园曾经高楼林立

当年的文昌阁与今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年的文昌阁是三层建筑,而且旁边小亭子有两层檐。原始的文昌阁比现存的文昌阁高出一大截,而且装饰更为精美,上面还有一座西洋大钟。可以看出在清漪园时代的文昌阁整个建筑都是比较独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为当时的财政原因,将三层的文昌阁修成两层,这样整体的形象和感觉就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好多。

颐和园的神话故事,颐和园有哪些历史故事(1)

其实不只文昌阁,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慈禧重修过的颐和园,许多建筑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两层的昙花阁变成单层的景福阁,三层的香岩宗印之阁也变成了单层,还有许多完全消失的高层建筑,如西堤上的景明楼,湖中心的治镜阁、凤凰墩,后山构虚轩、花承阁等。

文昌阁一方面是颐和园的陆地关口,另一方面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里面讲究对称。当年的文昌阁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管文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西面的宿云檐,那上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一文一武,遥相呼应。

不可思议二:看不见的警戒线

文昌阁旁边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宽阔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北京地区最有名的风景区了,每年三四月,到这里来踏春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风俗。后来,乾隆看上这块风水宝地,修了皇家园林,那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来的了。可要是派重兵把守呢,又破坏了这里的景致。据说,有人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修了一条看不见的“警戒线”。您知道这警戒线在哪儿吗?

颐和园的神话故事,颐和园有哪些历史故事(2)

在历史上,尤其是慈禧之前,颐和园内的廓如亭是一个欣赏风景的地方,因为在廓如亭东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清晰的时候,甚至可以看见西直门城楼。而且最早颐和园的东南方是没有墙的,那么廓如亭就成为最东南的一个大型建筑了,站在廓如亭里面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个亭子看稻田呢?这有说道了,要知道,咱中国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一个国家,如果粮食丰收了,那这年国家基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国泰自然就民安了,所以乾隆皇帝最喜欢在这儿欣赏老百姓种粮食的情景,每当这时候他心里就有国家富强的感觉,那叫一个踏实啊。这叫什么?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只要粮食够了,有吃有喝了那咱们一切就都有了。

可是这当皇帝的站在颐和园内欣赏风景,他能看到外面,那外面的人也自然能看到他啊。得,皇帝在园子里看丰收,老百姓在田里看皇上,这成何体统啊?怎么办?把这片地方用围墙圈起来?不合适啊,为什么?这地方打明朝起就是京城百姓游玩的地方,您为了一己私欲就占为己有,这传出去显得皇帝太不体恤百姓了。那怎么办呢?

直到最后,乾隆也没有用围墙把整个园子都围起来,昆明湖南边是一片稻田,基本上用不着围墙,文昌阁到东宫门这段有围墙,文昌阁以外一直到廓如亭这段都没有围墙,所以老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这样既满足了老百姓游玩的意愿,又能减少百姓直接面对龙颜的可能,同时皇帝也能隐隐约约看到昆明湖沿岸的风景。

颐和园的神话故事,颐和园有哪些历史故事(3)

在嘉庆二十二年的时候,曾经出版了一本书,这个作者叫得硕亭,书的名字叫《草珠一串》。他写的是北京的一些事儿,是用竹枝词这种形式写的,其中里边有一首这样写道,“昆明堤上看铜牛,万顷烟波百样楼。我爱西湖未曾见,自疑身已到杭州”,您看到了吗,人家诗中说了,到昆明湖上去看铜牛,这就证明至少在当时是可以到铜牛身边的,老百姓可以到这里来玩的,但是你可以远看,不能进去。

在乾隆的时候,因为他没有用围墙围起来,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从绣漪桥那边有一条路可以到青龙桥那边去,就是绕过去。据说有一天就有一个农民喝酒喝醉了,就糊里糊涂走过来了,一直走到十七孔桥上去了,结果被抓起来了,十七孔桥上边是禁区。从这个事例就能看出来,这说明当时这个地方老百姓可以来,另外一个也说明当时这个防卫力量的确是比较薄弱,这么一个老百姓居然就可以上十七孔桥了,基本上也就没什么守卫可言了。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当时乾隆爷怎么没想过在那修一个围墙呢?其实乾隆当时也是有所顾忌的,原来是老百姓的东西,我现在把它占为私有了,也觉得心中不安。再有,在乾隆时期,清漪园的主要功效是用来游玩的,而皇帝的日常起居、办公多数是不在这里的,因此乾隆在清漪园中呆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守卫也就相对弱了许多。

颐和园的神话故事,颐和园有哪些历史故事(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