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经历了什么故事,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和故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4 11:42:45

来自:前线客户端

颐和园经历了什么故事,关于颐和园的历史和故事(1)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交汇处最为闪亮的明星,也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阵地。颐和园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色就是皇家园林文化,然而颐和园在北平和平接管、*领导的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共产党与民主人士沟通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首都“红色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颐和园年接待游客近1700万人次,是中外游客的重要打卡地,将红色资源挖掘好、展示好是新时代赋予颐和园的光荣使命。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国民党守军在颐和园后山及北宫门外建碉堡、挖战壕,企图顽抗。就在双方准备激战之时,中央军委电报指示解放军:不能在故宫、颐和园的宫殿前拴战马,也不能让枪弹擦破墙皮。解放军改攻颐和园西北的红山口,取得胜利后,颐和园的守敌仓皇逃跑,人民解放军第41、48军抵达颐和园,颐和园获得解放。
1949年1月19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1月20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颐和园,北平市长、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在园内南湖岛上设指挥部,并住进万寿山半山坡上的益寿堂。益寿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与万寿山东麓制高点处的景福阁相毗邻,是一座传统四合院住宅式建筑。整座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精巧玲珑、安静隐秘、造型独特。益寿堂曾是慈禧太后游览景福阁时用膳、更衣、休息之处,十分适合居住。
在和平接管北平的过程中,颐和园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1月26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在颐和园向接管北平的全体干部作报告,进一步讲明时局和进城后的工作问题。按照人民解放军与“华北总部”签订的《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决议书》,在过渡期间,双方派员成立联合办事机构。1月29日14:30-17:30,联合办事机构在颐和园景福阁召开成立会议,叶剑英、徐冰、戎子和、陶铸,傅作义代表郭宗汾、焦实斋、周北峰出席。会上做出了决议,内容包括:①本月31日上午12:00前,北平城中所有之国民党军一律撤出至规定地点,当日由人民解放军入城接防。②入城后废止金圆券之使用,就地印人民银行券流通。③联合机构设于东交民巷原日本大使馆内。④联合机构由解放军代表4人、付方代表3人组成,叶剑英任主任。⑤联合机构为完成工作任务所设,并非联合掌握政权机构。⑥为保护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入城后的安全,由付方负责限制其特务分子的活动。1949年2月1日,联合机构在景福阁召开第二次会议,叶剑英、徐冰、戎子和、陶铸、谭政文及傅作义代表郭宗汾、焦实斋、周北峰出席。会议正式确立联合机构的名称为“北平联合办事处”,设军事、财经、文教行政3个小组,以叶剑英为主任,郭宗汾为副主任,陶铸、郭宗汾负责军事组,戎子和、周北峰负责财经组,徐冰负责文教行政组。会上决定接管市政府和公安机关,设置防空设备等。
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当时十分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新闻天地》高度评价北平联合办事处:“叶剑英领导的中共干部,为了打稳中共未来首都的基础,接管是审慎、周到、仔细、严密的,几乎做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人民解放军以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迫使北平的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这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颐和园成为执行“北平方式”的领导中枢。
作者简介:孙震,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谭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