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启示,刘邦得天下对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4 18:26:18

提起汉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臣名相张良,可谓家喻户晓。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有一天在邳桥上散步,一位老人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看到老人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接着又让张良替他把鞋穿上,张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见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遂相赠一奇书。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天下,成为具备“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略”的一代名臣。其实,刘邦当了皇帝后,张良能全身而退,也得益于书中所说:“吉莫吉于知足”、“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抛弃一切享受,告老还乡,周游四海去了。

那这本奇书是什么呢?就是上述那位老人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所著的《素书》。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启示,刘邦得天下对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1)

《素书》原文不长,共6章132句,1336字。词句易懂,但内蕴丰富、深邃,主要阐述了5个问题:

1、阐明了“五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2、明确了人才使用的原则。依据才学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提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等观点。其实,张良也未能理解这本书的全部深意,也仅使用了这本书的十分之一二,所以张良只能是豪杰,而非圣人。

3、提出了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反映了儒家道德意识;“抑非损恶”、“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又具有道家思想成分。可谓儒、道兼收并蓄,思想包罗万象。

4、总结了安邦治国的经验。认为“短莫短于苟得"(反对短期行为)、“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出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

5、讲述了为人处世之道。古代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亨通的关键。提出“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供了借鉴。

《素书》是为从政者就如何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如何把握道德与谋略的关系而写的,但又不局限于此。书中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启示,刘邦得天下对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2)

(一)守道——做人做事的基础

《素书》开篇写道: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指出: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见“道”,正如鲁迅所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坻。

什么是“道”呢?所谓道,是宇宙天地、人类社会运行不竭的自然准则,是人必须遵循的自然法规。“道”虽然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却很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的缘由。所以孔子说:道者,百姓日用而不知,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简单到无法再简单,只有一个字;它又复杂到无法再复杂,大到无极,小到微尘,甚至人的一呼一吸,都在道中。

按照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讲,道又可分天道、地道、人道。风寒雨解,斗转星移,此为天道;百川归海,万物荣枯,此为地道;成败荣辱、长幼有序,夫妇之别,此为人道。

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天地之道。如果背“道”而驰,打破平衡的界限,乱砍乱伐、暴殄天物、过度开发,那么大自然的惩罚必然由人类自己来承担。就个体的人也一样,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不作死就不会死,说到底就是做人做事不要违背和偏离了“道”。顺道者,事易成,逆道者,业无根!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启示,刘邦得天下对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3)

(二)有德——做人做事的前提

《素书》云: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并注解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调顺,滋润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之书,通晓古今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古人对决定人生命运因素的排序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更见“德"对人生的重要性。

德字的本意就是“得”,即为得到、所得。怎么才能得到呢?

首先,人要有需求、有*,只有内得于心,才能外得于物,只有想到,才能得到。所以“德”的核心是一个人内心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必须是正确的,必须合乎“道”的规则,才会有求必应。如果不讲道与德,不顺应自然法则,即便心机算尽,也只落得镜花水月。

德字从“彳”,就是行动的意思。人光有想法那是空想,要想“得到”就必须付诸行动。心动决定行动。所以德是做出来的,不作为就不会有德。

怎么做才会有德呢?说起来很简单,就四个字:舍己为人。让别人有所得,才是真正的“德”。《易经》解释说:“赞助天地之化育”即为德。要求人要像天地一样无私,让万物各得其所,帮助你周围的人尽展其能、各有所得,让别人得到好处,你就得到了“德”。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启示,刘邦得天下对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4)

(三)大度——做人做事的至要

《素书》曰: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意思是说:仇怨并不是因为别人得罪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不能宽容别人。

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沛县老乡雍齿,打心眼里看不起刘邦,说刘邦就是一市井小混混,甚至三番两次背叛刘邦,真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放冷枪”。《素书》中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张良正是用这条计谋,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功臣,稳定了政局。

祸患天天有,但是不是身受其祸,那就要看每个人的修为了。高人谋于祸前,俗人谋于祸后。谋于前者,消灾避祸;谋于后者,最多是亡羊补牢。

中医有个思想于此相似,叫“治未病”,即在疾病还没有生成之时,就加紧调养,人就不会得病。汉代名医华佗,一家三兄弟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但为什么只有华佗一人名满天下呢?华佗曾这样说:“我大哥在人还没有得病之时,就可以看出疾病的苗头,未病先治,所以不显名;我二哥在大病未显之时,通过根治小病消除大病,同样没有名气;而我呢,只有在人得了大病之后方能看出来,往往可以起死回生,所以显得更有名气。

扬州有个梵音寺,寺中弥勒佛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对工作、生活中的误解与冒犯,如果斤斤计较,最终都会发展成仇怨。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启示,刘邦得天下对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5)

(四)才能——做人做事的关键

《素书》说: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得人者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在打败项羽,论得天下之道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填国家,扶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画龙点睛“地道出人才关乎事业成败。

用人之道很奥妙,关键在于“不拘一格”四个字。人人皆有才,既要用其长,也可以用其短。

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一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

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进入暗室,往往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效率。于是,柯达公司经理将暗室工作人全部换成盲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这就是“善用缺点”。

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齐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妃子,以说情放孟。孟走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这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

从个人修养来讲,要努力学习,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全面素质。从领导艺术来说,要胸怀宽广,知人善用,既善用其长,又善用其短,做到人尽其才。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启示,刘邦得天下对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6)

读史使人明志,博古可以通今。总结《素书》的大智慧——

最优秀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

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

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

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复无常;

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

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

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

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