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答案,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06:41:1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价值之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去甄别并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成分。这应该成为衡量一切文化遗产的基本坐标。偏离了它,我们就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要么“食古不化”,要么“喝祖骂宗”。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这种复古读经的做法,抹*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点,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要。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更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也应看到,今天的中国毕竟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了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激荡,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和再现。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才能真正得以弘扬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断的损益中,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常态。不然的话,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沦为现代新儒家所焦虑的“木乃伊”或死古董。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和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拘泥于模仿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而是借鉴和继承“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不然的话,就难免走向“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冯友兰当年所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包含着这层用心的。道德的具体表征会随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但道德之为道德的那个“理”,却能纵贯古今中外、超越时空限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从而找不到“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又到何处去”的答案。不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就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根本性问题。重新找回现代人的自己,重建现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文化上的“寻根”,重新接续我们同传统文化之间脐带般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启迪。当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调整自身同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中,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乃是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生存陷入困境的深刻文化原因。它所孕育的现代技术取代了古典技术。古典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而现代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克天”。摆脱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唯一可能的出路,从文化上说,在于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即“天人合一”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

(何中华《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传统文化采取相对主义态度,就有可能不甄别、不择取、不摒弃地对待传统文化。

B.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的做法,是不顾当代人类生存方式新特点的复古读经。

C.对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无视历史的变化而机械地复制和再现。

D.传统道德的表征多种多样,其“理”却亘古不变,对此我们要“神”“形”兼备地继承。

【答案】D【解析】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应该是弃其“形”而取其神,而不是“神”“形”兼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有立有破,既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又批判了三种错误做法。

B.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转化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

C.第三段以“二十四孝”为例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要用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

D.最后两段,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答案】C【解析】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引用冯友兰的观点只是作为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而应与时俱进地弘扬其优秀成分和正能量。

B.传统文化不能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而应在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创造和创新。

C.人们如果拘泥于传统文化具体形式上的模仿,就会走向“愚忠愚孝”,传统文化也会变成“木乃伊”。

D.现代技术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现代人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问题。

【答案】A【解析】B“传统文化不能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错,绝对化,原文第二段是“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C 原文中走向“愚忠愚孝”是针对“二十四孝”而言的,并非是说所有从从形式上模仿传统文化的结果。D据原文最后两段,“使得”前后并 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于旭波说。我国耕地占全球近10%、淡水资源占6%,却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资源与人口完全不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

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此外,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

(刘慧《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选自《经济日报》2019年1月)

材料二:

“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解读《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说。

余欣荣说:“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补足’。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论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王立彬《“农地农用”原则碰不得》,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

材料三: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近5年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科技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不断加大,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品种上,2012年以来我国选育推广了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一大批稳产高产新品种;在技术上,面向全国发布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作业机械已基本形成规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

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全球农业领域论文总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巴西和印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指出,中国是2014—2017年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授权率仅为13.2%,在二十二个国家中排名第九。中国发明人主要申请地区仍在本国,国外专利布局量相对较低,技术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农业企业表现极弱。

(摘编自杨舒《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多年连续增产且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有力地稳定了我国粮食市场,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B.我国粮食目前仍无法做到完全自给自足,而且老百姓对粮食消费的需求又不断升级,导致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

C.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这是国家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D.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方面。

【答案】A【解析】“多年连续增产”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无涉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不及全球的十分之一,人口却近全球五分之一,这种资源与人口不对等的现状,使粮食供应格外重要。

B.个别普通粮食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和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反映出我国粮食供应的结构问题,需要优化我国粮食供给结构。

C.“少占”意味着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转用管控,“补足”则意在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D.尽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多,但质量方面仍有不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结构需调整,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实力。

【答案】C【解析】据材料,“补足”指补充耕地,“治理退化耕地,修复污染耕地和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 息”是保护耕地质量的措施。

6.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主要从哪三个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严守耕地面积底线,保护耕地质量;②加强国际合作,使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③发展农业科 技,促进粮食生产。(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

安 谅

知道明人在搞小说创作,朋友尤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是一位病人,很特别,你一定会有收获。尤诡秘地一笑。

明人见到了那个病人,叫乔。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他眉眼清晰,有几分帅气。握住他的手掌时,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

他是一个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朋友说。这怎么可能呢?明人心里疑问。

明人与乔面对面坐下。乔神态自若,礼貌地问明人:“我能抽支烟吗?”明人点点头。

点上烟,乔在缭绕的烟雾中瞥了明人一眼:“你是不是怀疑我什么?”

明人忙说:“怎么会呢?我只是想向您讨教,怎么才能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影子其实很让人讨厌的,扰乱人心。我知道您有这本事,我真仰慕不已。”

“您也讨厌自己的影子?您能吃苦吗?”乔一脸严肃地反问。

“您怎么指示,我就怎么做。”明人表现得很真诚。

“您要真想练,我可以教您,我知道您是作家,可以通过您告诉大家,我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事实。”乔很坦率,也很有逻辑。

明人笑了:“第一步怎么做?”

“第一步,忘记您自己。”乔的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乔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弥漫开来。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呢?”明人小心翼翼地问。

“这得苦练,我是得空就坐在窗台边上,看街上的行人,看自己的同事,想他们的事,他们的苦乐,绝不想自己个人的事……”

“这得想多久?”乔还未说完,明人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

“得先练三年……”乔说。

“您现在还在练吗?”明人又问。

“当然喽,要不功夫就会全废了”乔平静地说。

“那,那还有第二步吗?”

“第二步,忘掉阳光、灯光,所有一切的光芒。”

“这是什么意思?”明人不解。

“我师傅说过,黑 暗下的善恶,与阳光下的善恶都是一样存在的,千万别被光芒迷惑,也千万别视黑 暗为一切恶的深渊。它们本身是一体的,而这最重要的是,先要忘掉阳光、灯光等一切光芒,它们其实是在迷惑世人。”乔从容地应答。

“那怎么能忘掉所有一切的光芒呢?”明人问。

“那您就得苦练,用心练,天天练,睁眼练,闭眼练,练到白天与黑夜一样,练到阳光不晃眼,灯光不刺眼。”乔说得极为流畅。明人听着都傻眼了。乔的双目转向了窗外。天边,太阳高悬、炽热。乔的目光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

“那第三步呢?”明人打破砂锅问到底。

“第三步,要在阳光和黑 暗中一眼看出恶魔来,您的影子就看不见了。”乔把烟蒂掐灭,干净利落。

明人被眼前这位特殊病患者给深深震撼了。阳光从窗玻璃透射进来,把乔的侧影投映在墙壁上,这么清晰分明,难道他真看不见吗?

明人是带着疑惑告别乔的,乔一定有着神秘而又奇特的故事。

忙了一阵后,明人又打电话给朋友尤,要再采访乔。电话里传来一声深长的叹息:“乔,已经牺牲了,英雄啊!你来我这儿,告诉你实情吧!”

明人头一晕,连忙闭上眼,定了定神,才回答道:“好,好,我马上过来。”

刚到朋友尤那里,明人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乔已完全占据了他的身心。

尤无言地递给明人一份报告,明人接过飞快地读起来。五分钟后,乔的形象已高大分明起来,但他仍忍不住问:“乔是公安局的侦查员?真的牺牲啦?”

“是的,上次你采访他之后的一天,他听来看望的战友说,发现了他们一直在排摸抓捕的一个*人恶魔的踪迹,便吵着要参战,他说早就等着这一天了。领导同意了。那次深夜巷战,他冲锋在先,一枪撂倒了那个恶魔,但被隐藏在墙角的另一个歹徒偷袭了……乔的领导告诉我,他很英勇。”朋友尤说。

“那他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回事呢?”明人又问。

“当年,他与他师傅一起执行任务,也是深夜,在老街巷搜捕一个*人团伙。在墙角潜伏时,他忽然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月光投映在地面上,他一激灵,以为自己已暴露,想化被动为主动,一下子跳了起来,他师傅没拉住,用身体挡在他前面。歹徒听见声响,射出了一排子弹。他师傅中弹倒地,他毫发未损,歹徒安全逃窜。他痛苦万分,痛恨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发誓要为师傅报仇。他一个人在黑 暗的小屋里挖空心思地练,练得走火入魔……”朋友尤的声音悲怆。

“你知道吗?公安局的领导对我说,他牺牲前,真的没有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影子。他毫不犹豫地冲出去,一枪制服了那个*人头目,为师傅报了仇。也是因为他的影子被另一个歹徒发现了,遭到暗算。多好的小伙子,真的很壮烈……”朋友尤的声音哽咽了。

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特殊气概啊!

明人双眼盈泪,他站起身来,久久没有言语。屋内渐暗,窗外的光线投射进来,他也浑然不觉自己的影子,仿佛身心已与乔融合在了一起。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不见自己影子的人”既是标题,也是线索,串连起明人与主人公乔和朋友尤的两次对话,激起读者的兴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善于采用典型的细节描写表达人物内心,如明人与乔对话过程中对乔吸烟的描写,从侧面含蓄地表现了乔的心理变化过程。

C.乔是一位重症心理疾病患者,小说的描写如“手骨硬硬的,目光直直的、亮亮的”“目光扫视过去,不见一丝躲闪”等都表现了他的病态。

D.明人一直对乔充满了好奇与疑惑,特别是对乔“看不见自己的影子”觉得不可思议,直到朋友尤告诉了自己真相,才理解并感动。

【答案】C【解析】是为了显示乔是公安局侦査员的身份,小说中的乔是位英雄,不能把他理解成一位病人。 从原文来看,“远看像个病人,但近看”这里有个转折,“但”字之后的描写,表现他其实不是病人。

8、小说中的“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人们认为的小说主人公乔的一种心理疾病。②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是 一种不顾个人利益和生死的忘我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乔的对话,而后半部分主要写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这样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小说的前半部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则解释悬念,前后照应,使情节更 紧凑。②通过写明人分别与乔和朋友尤的对话,引出主人公乔的事迹,使结构更巧妙,叙述更简 洁集中。③明人与乔的对话直接描写主人公乔的形象,明人与朋友尤的对话侧面描写乔,使小 说人物塑造的手法更灵活多样。④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乔是一个奇怪的病人,为后半部分突出乔的英雄形象作铺垫,产生先抑后扬的效果,有利于突出乔的英雄形象。(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且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答案】C【解析】首先“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句,“畏”是害怕的意思,语义连贯,所 以排除A项与B项;其次A项与D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语义通顺,所以排除A项与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谥,指人死后,后人给他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的文字,有褒谥与恶谥之分。

【答案】A【解析】“代指国家政权”错,常用来代指治国人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为宽平。

C.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晚年多病的房玄龄留守京城时,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答案】B【解析】因果关系错,“慨然有忧天下志”是做“隰城尉”时,在“被高孝基称赞”之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答案】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 (“怪珍”1分,“人物”1分,“致”1分,句意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答案】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 (判断句1分,“相”“良弼”各1分,句意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①(节选)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②堕洲渚。

题郑防画夹五首③(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②倚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③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有述有评,既有对画中的景色的描绘,又表达了自己对画作的看法。

B.两首诗所写题材都是僧人惠崇的画作,都直接地表达了对惠崇画作的赞许。

C.王诗运用了对比衬托,指出画史上的众多画家不值一论,自己只推崇惠崇。

D.惠崇所画山水风景,被后代文人墨客收藏题咏,可见其画艺的高超与精湛。

【答案】B【解析】黄诗前三句描写诗人被画作带入画境之中,第四句写诗人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 才恍然省悟,才明白自己错把画境当作真境,侧面赞美画作之妙。

15.王诗的后两句与黄诗的前两句,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王诗写画中描绘了六月天里,密林中升腾起白云,把观画者带入画中的洲渚之上;(2分)黄诗写 画中描绘的阴雨迷蒙、大雁飞过的景象,让观画者好像坐在潇、湘江畔,洞庭湖边一样。(2分) 两人的诗句都表达了惠崇的画意境逼真,富有感染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表现了惠崇画技 的高超。(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夸张地表现了蜀道中青泥岭上山路的曲折盘旋;攀行在高险摩天、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的蜀道,人们会紧张、惊恐得“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两句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道理。

【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3)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网络与文学的“联姻”已经为当今文坛生产了堪称的文学作品,并以广泛的影响力打造出中国网络文学现象。当我们深情虚拟网络中那个神奇的文学世界会发现,数以千万的写手,数以亿计的读者群体,为我们打造的这个文学世界,( ),共同构建一个伟大民族心灵愉悦、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成为网络时代文学新变最为重要的表征,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网络文学具有固本培元、强筋壮骨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精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汗牛充栋 注视 培育 延绵不绝

B.浩如烟海 注视 孕育 生生不息

C.还如烟海 凝视 培育 生生不息

D.汗牛充栋 凝视 孕育 延绵不绝

【答案】B【解析】①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网络文学作品 大部分不是书籍,故“汗牛充栋”不妥,此处应用“浩如烟海”。②注视:注意地看。凝视:指聚精 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与“注视”相比,“凝视”侧重聚精会神,多指在具体场景中。 此处应用“注视”,才与前文的“深情”和后文的“神奇的文学世界”更搭配。③培育:指培养幼小 生物(或感情),也指培养教育(人)。孕育:比喻在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据语境,应用 “孕育”。④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延绵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 地出现。此处应用“生生不息”。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实一种文化的力量也在汇聚

B.一种文化的力量其实是在汇聚

C.其实是在汇聚一种文化的力量

D.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汇聚

【答案】C【解析】A项,前文没有铺垫,不能体现“也”的意思。B项,前文“这个文学世界”是主语,所 填的内容应是紧接着这个主语的谓语与宾语,而B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语法结构。D 项,与前面的主语组合后就成了“这个文学世界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在汇聚”,提炼主干,“文 学世界是力量在汇聚”主谓搭配不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B.只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被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就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D.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答案】D【解析】A和C项,开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语,中间改为“网络文学作品”作主语,中途 易辙;B和C项,“只要……就……”不合逻辑,绝对化。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想说一个词时,虽然觉得很熟悉,却突然发现自己想不起来了,怎么也说不出口?在心理学领域, ① 。该如何定义“舌尖现象”这种状态呢?假如无法想起某个你要说的词语,但是 ② ,并且感觉它就在自己嘴边,这就说明你正处在“舌尖现象”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呢?心理学家发现,除了词语本身的影响因素, ③ 。当人们处在压抑的情绪下,可能会比处在一般的中性情绪状态时产生更多的“舌尖现象”,而且压抑情绪越深,“舌尖现象”的状态就越不容易缓解。

【答案】①这被称为“舌尖现象” ②觉得自己知道它 ③人的情绪也是影响因素(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21.下图是某社区预防接种站的工作流程,请你介绍此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答案】示例:登记室医生核实接种对象,确定没有生病、过敏者后,接种对象到接种室接种疫苗,(2分) 医生做好接种记录,并让接种对象在留观室休息,以观察反应。(2分)最后医生完成整理、消毒 接种现场等后续工作。(1分)(意思对即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为抗击疫情,冒着肆虐的病毒,无数人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逆行而上,冲在抗疫第一线,不惧凶险,帮助病人战胜病毒的医护人员是英雄;84岁再次临危受命的钟南山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和病毒赛跑的李兰娟院士,这样的专家是英雄;排查疑似病人,追踪密切接触者,在社区严防死守,努力做好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是英雄,还有那些仅用十天时间,就建起一座上千张床位医院,日夜奋战,为一线做好保障的建筑工 人也是英雄。但也有人说,其实他们只是普通人,不过是尽职尽责,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设想,当疫情过后,班级召开“致敬英雄,学习英雄”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作文的命题,以高考立德树人的考试目标为指针,紧扣社会热点,从目前的新型冠 状病毒疫情取材,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表达尊敬英雄,向英雄学习的思想感情。通过设置“主题班会”的具体写作情境与对象,明确了写作任务,“演讲稿”规定了文章体裁,“致敬英雄,学习英雄”确定了写作的主题方向。

作文可以统揽材料中所列举的不同身份的人,提炼出所有“英雄”共同的精神品质,如迎难而上、不惧危险、奋力拼搏等,阐述其精神的崇高,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以及学习他们的决心;也 可以只写其中的部分“英雄”,抓住他们的特点,如医护人员的“不惧危险”,专家院士的“临危受 命”“奋力拼搏”,社区人员的“严防死守”,建筑工 人的“日夜奋战”,从中挖掘出英雄的某方面品质,表达敬意,表示学习;还可以从“普通人”与“英雄”的区别与联系入手,以理性的态度思考辨析,写出英雄身上平凡中的伟大,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学习之意。

总之,只要符合任务要求、表达了规定的主题,即属符合题意。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答案,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阅读答案(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