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家乡巨变
文:陈勇进
从宁阳一中南门往西行五里,就到了俺家乡——张陈临邑,现改名为:宁阳县八仙桥街道张陈社区。
用“天翻地覆”比喻俺家乡的变化,实不为过。45年前俺家乡的社员贫穷的叮当响,土坯矮房,地屋子到处都是,吃不上饭,穿不起衣,真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现在,可以说“上天”了,吃穿住行样样皆行。就以我家为例,足以代表了俺家乡的巨大变化。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说起吃饭,真是让人寒心。1978年我家六口人,年逾六旬的父母,由于多病不能干活;两个儿子,大的七岁,小的五岁;我是民办教师,每月伍元钱的补助,每天挣9分工;老伴每天挣8分工。当时生产队分口粮的政策是:“人七劳三,即七份按人,三份按工分”。劳力多的麦季每人分八十斤。由于我家工分少,分六十斤只能吃上平均粮。秋季分玉米、瓜干不足二百斤。由于母亲会过、会合算,每年秋季晒很多干白菜、胡萝卜缨、腊菜缨、腊菜干子、胡萝卜干,勉强度过春季。俗话说:“年好过,春难熬”。就是说,春天天长,又没有吃的,人很难熬到麦季。有的断顿去要饭,有的带着全家老小去了东北。由于吃糠咽菜,我得了胃病,后来发展为胃溃疡,医生给我动了手术,胃切除七分之五。
现在可以说,吃喝不愁,每天像过年一样。冰箱里肉鱼不断,经常吃肉水饺(素馅不包)。天天吃鸡蛋,早晨喝面条荷包鸡蛋,中午用葱花或香椿芽打鸡蛋。每年老伴还用“驴嘴甏子” 淹上十几斤鸡蛋。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大老爷们比从前生孩子的媳妇吃的鸡蛋都多。”此话不假,一点不夸张。再说,现在一天三顿饭,早晨面条,中午晚上白馒头。有时,孩子吃馍头剥皮,我看了很生气,小声说:“从前有客时,只有客人和你老爷爷吃,谁也捞不着,你真是有了馍馍嫌皮厚啊!”从此以后,孩子们吃馍头再也不剥皮了。每年冬季,我都定二斤鲜牛奶,晚上临睡前,熬开后全家五口人都喝。老伴和儿媳经常买好果子、面包,真是“喝牛奶,吃面包”的梦想实现了。
再说“穿”。45年前,我家老少三代六口人。当时大队每年分布票人均三尺三,两个人合起来的布票才能买条裤子。父母为了让我们做衣服,好几年不添件新的。老伴买了布一是给我做,因我在外村教学,得穿好点,怕别人笑话;二是给儿子做,先给老大做,第二年小了就给老二穿,为此他兄弟二人常打架。老二老实不爱说话,但心眼不少,早晨早起偷偷地穿上他哥哥的新衣裳跑出去,老大发现后就追,追上就打起来(当时老大七岁,老二才五岁。老伴发现后,打了老大。老大哭着找奶奶告状,为此母亲还和老伴吵架。)生产队里分的棉花少,所以冬天年迈的父母不穿棉裤,怕冻着我和两个孙子,给我们爷仨早早套上棉裤。为此事,我想起来就心里难过,对不起父母两位老人家。临终没能尽到孝心,真是应了那句话“子欲孝而亲不待”。
现在呢?不再为衣服闹架吵嘴了。真是夏有单,冬有棉,春秋还有保暖内衣,新买的衣服家中的大衣橱已装不下。大人孩子的衣服年年买,鞋年年添,衣服赶时髦,皮鞋要名牌。儿孙的衣服少则二三百元,多者七八百,有的上千元。老伴、儿媳今天逛商场,明天逛大楼,无论价位多高,相中什么衣服就买什么衣服,相中什么鞋就买什么鞋。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上了天堂。
第三说“住”。45年前的1978年,全家六口人,住着长10米,宽4米的三间茅草屋,一架梁、一个实夹山。东间上房年迈的父母住,我和老伴、两个儿子住不足15平米的西间,安着二张床,一顶一横。儿子睡的说是床实际是土坯洞子,上面铺上箔,箔上边是麦秸苫子,苫子上面是张破席片子。俺家六口人,只有三条被子,三张床上都是用麦秸做成的草褥子。当时来说很知足,刚铺上那阵子既软又暖和,像现在的海棉。冬天很冷时,就用火盆子给孩子温被窝。
现在呢?旧貌换新颜。二00四年,在城里我花了六万元买了一套复式楼,一个小院。儿子三口住上层,我和老伴住下层。楼梯在屋里,上下很方便,楼上有两室一厅,阳台、卫生间。下层楼有卧室、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在院里。楼顶有太阳能热水器,上下两层都用,夏天洗澡很方便。冬天有暖气,再也不用火盆暖被窝了。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当时孙子上高三,一米八二的个子,为了给孙子说媳妇,所以二0一五年在农业银行大楼东买了一套新楼,买六层楼送阁楼,我们叫七楼,一百多平米,二十八万元。七楼和六楼格局完全一样,三室一厅,厨房、餐厅、阳台、卫生间,只不过七楼比六楼矮了四十公分。儿子、儿媳看着合适,买一套赠一套,实际上是二套楼房。2019年就入住了,全家人高兴地合不拢嘴。
说来也巧,刚买新楼不久,老家又农村改造,又叫什么棚户区改造。村委把我老家的老房拆了,给二套楼房:一大一小,大的120平米有电梯,三室朝阳,双卫;小的90平米,还给两个车库。现已竣工,春节前交钥匙。
我家住的太宽余了,全家五口人(我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五套楼,每人合一套。现在住的是底上两层的复式楼,和45年前相比,真是上了天堂,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您已进入了“大康”。
最后说 “行”。全家五口人,自行车5辆,电动车3辆,现在我家又买了小轿车,中外合资的,儿子领了驾照,孙子在韩国读研究生也拿到了驾驶证。儿子开车上下班不怕冷、不怕热。有时还拉着俺老两口去旅游,真自豪,好幸福啊。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喝牛奶、吃面包,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梦想已成真,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生活甜蜜似天堂。
我家的变化就是俺家乡的一个缩影。
俺的家乡变化美如画,感恩党和国家!
作者简介:陈勇进,山东泰安宁阳县,泰安市作协会员,多篇文章发表于网络及期刊。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于宁阳县奉阁志愿团办公室
壹点号 秋枫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